開元九年端午
太湖畔,楊柳垂湖,綠蔭蔥蔥。湖水依依,水映石亭。
亭名:憶兒亭,有石碑,有石像。
附近更有一座龍子廟,廟中供奉之像為九位皇子。
皆為人皇劉太平九年前喪子后所建。
對于人皇劉太平,九年前喪子,乃大悲之事。
太湖畔的小鎮靈山來說,卻是一件大喜之事——當日慘劇發生后,開元帝在此地立碑立像建亭建廟,命當年民眾常年供奉。而后頒下旨意:此地廟中香火不息,稅賦不收。
故當地民眾,逢年過節,拜祭不休。龍子廟內,廟中香火,更是鼎盛不息。
因為有皇子乘龍舟命喪太湖,當地端午并無劃龍舟節目。但當地居民在端午之日,在地方官員組織下,紛紛將自制的棕子投入湖中。一祭皇子,二祭湖神,湖畔各處焚香放炮,好不熱鬧。
距憶兒亭千步外一處湖邊石條凳上,一少年正躺在凳上呼呼大睡,石凳旁地上斜插一魚桿,一端垂入水中,凳邊更扔著幾張食用后留下的棕葉。
少年面容清秀,口角流涎,睡得正香,倒也可愛,只是其小腹微隆,略有些肥胖,卻是吃得有些撐了。
而后,湖邊走過來一個頭上梳著羊角辮的小女孩,年約七八,面如粉撲,極是可愛,見到少年流涎大睡之相,又見其身邊垂入湖中的魚桿,頓時皺頭大皺。
小女孩伸手,一把揪著少年的耳朵,用力拉扯,將其痛醒。
少年睡得正是香甜,被其驚醒,頓時大怒,甩手打開小女孩揪耳朵的手,卻甩不脫,只能大叫求饒道:“莫拉我,莫拉我!我夢里的一桌好宴全被你拉沒了。”
女孩笑罵道:
“今天五月初五,端午大祭,大家焚香祭祀拜龍王,你不做也就罷了,居然還敢在湖畔釣魚殺生,更偷吃獻祭給湖神祭品,不怕龍王發怒嗎——我要的桂花糕呢?”
少年連忙從懷中掏出一個紙包,遞給女孩。女孩松手,接過紙包,打開后,一陣
輕香迎面撲來,正是她最愛吃的桂花糕。
女孩解開紙包,拿起桂花糕,放入口中大嚼起來,毫無吃相可言。
少年撈起魚桿,發現鉤上的魚餌還在,嘆了口氣,又將魚桿插回原處,嘆道:“端午前三日后三日,加上端午,除祭神祭祀外,不得殺生,全縣民眾須得食素。我已三日不知肉味.....”
女孩笑道:“現在湖中全是剛投入的棕子,誰家的魚兒會那么傻,來咬你的鉤?”
少年一愣,看著女孩,頭微仰,鼻朝天,傲然道:“誰說沒有?眼前不就有一條嗎?吃了我的桂花糕就上鉤了。”
少女笑罵道:“切,只是當初我年年吃棕,早已吃膩。才上了你的當.....對了,三年前你就敢偷吃貢桌上給湖神的祭品,不怕龍王怪罪嗎?”
“年年吃棕,年年老一套,龍王早就吃膩味了。我當時偷了肥雞肥鴨,以糕餅換之,龍王換了口味,應是大喜,又豈會怪罪?”
少年寧安,于端午正午之時,生于太湖之畔。
從小也算是天資聰慧,卻偏偏頑劣不堪,極惡四書五經,貪玩且好食,更膽大如斗。逢年過節之時,到當地祠堂廟宇偷食貢品是常有之事。
只是他“盜亦有道”,每逢偷食祠堂廟宇內的三牲貢品時,皆不忘以隨手所帶,家中自制的糕點替換之。
美其名曰:給仙人神明祖宗換換口味。
雖常被其父以竹鞭屢屢抽臀,罰跪香油,卻猶不改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