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有一日,他于前年在當地的龍王廟偷食貢品之時,被人抓個正著,也就認識了面前的女孩,成為好友。
女孩姓龍單名一個靈字,和寧安恰好皆是同年同日同時出生。平時常居龍宮,只有節假日民間祭祀之時才許其離開龍宮放風半日。
龍靈兒吃了寧安帶來的桂花糕,取出一香帕,擦擦嘴,牽著少年的手,朝附近最為熱鬧的集市跑去。
她是龍王之女。
他不過是太湖畔一介尋常人家的頑童。
但二人皆是少年心性,兩小無猜,很快就混入集市熱鬧的人流中,玩鬧起來。
靈山鎮端午時有一節目,名為擠龍王。
其說法是,端午時節,民間焚香放炮,祭祀湖神時,驚動湖中龍王。龍王會在這一天化身凡人,混于集市的人流中,與民同樂。若能在集中無意中碰上龍王,便可沾得一身福氣。
靈山鎮的書生或登徒子們,最愛這一說法。每每端午節時,就在集市上東擠西擠,能否擠到龍王不知,但若是在這過程中,擦碰到某戶人家漂亮閨女,回家后卻也可以樂上數日。
而在前年時,在端午節沒擠到龍王,卻碰上龍女的頑劣少年寧安,遇上龍女后這兩年,他也不覺自己多沾到多少福氣——那日被龍女抓到他偷吃龍王貢品,被她逼著陪玩了一日,雖是樂得開心,卻因為回家太晚,屁股上挨了寧父不少的竹鞭,次年又是如此。今年端午過后,估計又難逃屁股開花之難。
不過即使晚上回家有屁股開花之劫,寧安卻還是愿意陪著龍靈兒到處胡鬧。主要是靈山鎮學堂的夫子太過嚴厲,當地學風甚盛,家家皆家教甚嚴,而寧安頑童之名遠近皆知,眾家長皆不愿子女與其來往,故象龍靈兒般能陪著他胡鬧之人甚少。
開元帝劉太平稱帝至今已有五十年,依舊國泰民安,四海升平,處處繁花億錦。
集市上喧鬧的很,各種奇怪悅耳的叫賣聲不絕于耳,合著轱轆聲,混和著遠處傳來的鞭炮聲,構成一幕太平盛世時的喧囂畫卷。
“變戲法啦,變戲法啦!瞧一瞧,看一看!眾位鄉親,山人來自異鄉,今至此寶地,盤纏用盡,在此變些戲法,賺些路上的盤纏錢。大伙有錢的給個錢,沒錢的捧個場!”
集市上,連續數聲鑼響,頓時吸引了兩個孩童的注意。
兩人望,原是一個嘴上留著八字胡,腰別桃木劍,衣著襤褸的中年老道,正在場地敲鑼打鼓,擺攤賣藝。
旁邊有人嘀咕道:“當今天子崇道,多地多建道觀,游方道人持渡牒到道觀皆可獲得食宿。這道士,混得這么慘,想必是野道人假道人吧?”
此話一開口,頓時流傳開來。和別處不同,靈山此地居民,多信龍王,或拜拜免其多年稅賦的人皇九子。此外能享此地居民其香火的,也僅有為飛升的國師陸云龍建的祠堂。至于其他野生道人,卻是吃不開的。
那破衣野道人敲鑼打鼓吆喝半天,卻只有寥寥十來人圍觀,卻全是孩童,好不凄涼。倒是龍女靈兒,出于好奇,牽著寧安的手在一旁圍觀。
那道人卻不氣餒,見有觀眾十來人,便放下鑼鼓,開始開始變戲法。
他先是使了一套名為“隔空取物”的戲法,手在空中信手一撈,就多出一物,剛引來眾人叫好,龍靈兒就從身后悄悄摸上前,抓著他的袖襟一陣猛抖,頓時從衣袖中掉出許多事物來。
戲法被破,自然引來周圍眾人一陣哄笑。
龍靈兒笑問道:“還有嗎?”
“你這女娃兒,真是無理,居然敢砸灑家場子!氣煞我也!”
野道人羞怒交加,掏出腰間桃木劍,頭一仰,竟當場口吞長劍,三尺木劍,竟被其輕易地吞入腹中。
而后野道人把右手往口中一拍,嘴一張,環顧四周,口中竟已無劍,當真吞入腹中不成?
此時周圍響起一片叫好聲,有人開始投錢。
野道人沖著龍靈兒笑道:“你看怎么樣?”
龍靈兒正想開口揭穿,卻被寧安拉了拉衣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