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不是愛聽江家笑話嗎。
她現編就是。
現如今江家贅婿的名聲夠難聽了,多一句兩句的又怎樣
江府。
江知與在堂屋,等了來寶回信。
“李家油坊開始買鹽了,一個小角落里,堆著一缸鹽,十二文一斤。不讓宣傳,說就這么點,賣完就沒了。”
楓江百姓大量來到豐州縣后,縣內物價多有上漲。
常價鹽是十二文一斤,目前還沒跌回去,日常采購是十五文一斤。
這還是城外百姓都遷往農莊后,之前更有十八文一斤鹽的時候。
李家有族親,老李頭子嗣豐厚,真只有一點鹽,他們不用賣。
看來已經拿到鹽引了。
走不通常知縣的路子,賣了個閨女,也要達成目的。
他家賣鹽,跟以前的江家沒關系。
現在不同了,江家做醬油、曬大醬,都要用大量的鹽。
江知與皺眉。
他拿紙筆,寫了封信,送往京都宅院,那是押鏢歇腳的院子。
派兩個鏢師騎馬送,能趕上他父親的腳程,在他回豐州縣前,把消息送到。
不管是從外地買,還是跟李家緩和關系,都得聽聽他父親的意見。
矛盾暫時沒挪到臺面,江知與瞞著家里兩個書生,讓他們安心備考,照常過日子。
謝星珩進入狀態以后,讀書很是認真。
他這幾天在堂屋學習,累了先在主院廂房休息,聽風軒小樓推了填土。
江知與給他把“自閉間”做得很漂亮,占了一處小樓的原址,高于平面,仿涼亭建造,四面做門,剛好用小樓拆掉的門。
里邊僅放一桌一椅,桌上除了油燈,就是筆墨紙硯,書本隨謝星珩帶。
書桌正對著的方向,做了改造,門上開窗,可以透氣,也能看見花園方向。景致不多,緩緩眼睛。
地方也大,學累了,可以起來走兩步。
怕他不喜歡,給他準備了屏風,真想要窄小的環境,就用屏風隔擋。
全是推平小樓后,舊物利用。
出了個工費,花不了幾兩銀子。
這頭弄好,牙行也帶來六
個男孩子過來給他挑。
謝星珩說著不要,一聽可以幫他抄書寫字,他又留下了兩個。
他暫時不習慣買賣奴仆的事情,權當做雇傭關系處理。
新買的書童年歲都小,一個十二歲,一個十三歲。
書童是常帶在身邊的人,模樣不能丑。兩個都挺清秀。
還要另外取名字,堂哥的書童是南硯北硯。
謝星珩“我的叫東硯西硯。”
江知與“不可以。”
“家仆取名有輩分的,我家里小廝小哥兒,都是來字起頭,來喜來寶。堂哥家是招字輩,招順招福。三叔家是四季取名。堂哥的書童用了方位,我們家就要避著點。”
謝星珩“”真麻煩。
家仆都有輩分。
“我看李家沒有。”
江知與腦袋狂點,“對,三嬸事兒精。她是官家小姐,初來豐州縣,給我們立了好大的規矩。王管家都給她改名了,就王來善。”
謝星珩“那我的書童應該叫什么你給取兩個”
江知與說“四季不行,方位也不行,不然照著節氣來有二十四個呢,以后夠你使喚的。”
謝星珩用不上這么多人,他就是看夫君不開心,說好話捧一捧。
謝星珩樂了“行呀,六月是芒種和夏至,他倆就這樣。”
趕著六月半,謝星珩惦記著孵小雞的事兒,正好休息一天,跟江知與回家看看。
正式回門過,普通往來,帶的禮比較隨意,空手也去得。
江知與記得小豆子愛吃糖,又給拿了兩包。聽謝星珩說小孩吃糖吃多了會壞牙,另換了糕點。
冰庫里凍著雪糕,出去一趟,都給拿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