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頭留下的八千兩,算江家捐款。
不到最后,不知事情嚴重性。
江家家主的名字,他寫的自己。
萬一有事,他來擔責。
他后邊,才是老李頭,再是黃老爺。
往下十幾家,都是縣內小有名氣的商戶。
書生們頭一次見這陣仗,看著訝異,心里則跟最初來的一批說書先生一樣,對他們的行為很瞧不上。
捐款賑災,做個好事還搞這么大的花花架子,誰來都得看看他們名字。
江知與介紹說“這是捐贈明細,另一面貼著支出明細,每一文錢的支出,都有明路,保證錢銀都是花在百姓身
上的。”
書生們愣住,因誤會,對江知與這個已婚小夫郎的態度軟和了些。
往后再看,他們不由疑惑。
“怎么還有捐兩文、三文的”
恰好此時有小孩來送茶水。
不用江知與說,他們一個個都笑嘻嘻的。
“我們一天能掙三文的像小石頭人小,跑得慢,就只能掙兩文”
哦。
原來兩文錢就能夠支付一個小孩一天的工錢。
三文錢可以給大孩子。
他們再看背面的支出明細,十文錢可以支付一個成年男人一天工錢。
讀書很費銀子,并非所有讀書人都手頭闊綽,不然怎么叫“窮秀才”呢
他們囊中羞澀,初看紅榜,就有了不妙的預感。
兩邊的榜都看完,一把銅錢捐出來,面上也有光。
一把銅錢沒多少,可它能讓孩子們有活干
再說,能聽朝廷往年怎么賑災的,這是多少銀錢都買不到的
豐收過后,楓江百姓的面貌也都換新,他們穿上了粗布衣裳,縫制粗糙,卻漿洗干凈,打扮齊整的,幾人約著去縣里逛逛。
有人是純逛,他們很久沒有出來走動。
有人是探親,他們家里的孩子,嫁到了豐州。
來到豐州縣,他們都畏畏縮縮。
這座縣城,曾經是無法逾越的高山。
他們翻過了云臺山,卻進不了豐州縣。
可今天,他們可以光明正大的進來了。
有好心的書生自愿帶路,領著他們進城,問他們要去哪里,孩子又嫁在了哪一家。
一路走著,街上沒有人對他們投來異樣眼光,沒人避之不及躲著難民。
他們聽見,很多百姓都在議論“楓江英雄”。
或許是天性使然,有人的地方就有競爭。
英雄故事多了,百姓心里有了排名,有人喜歡甲,有人喜歡乙。碰上較真的人,還得一條條的列出來,比哪個英雄更無私更英勇。
楓江百姓喏喏的,互相對視一眼,心里怦怦跳。
“咋回事好像說的你家男人”
“謝家的也有人說”
他們不敢吭聲,但他們預想中,不會順利的探親,比想象中更順利。
親人相見,抱頭痛哭,跟隨而來的書生為之動容,作詩一首,流傳出去,被人編了曲調,成了新童謠。
縣內變化這么大,常知縣怎能不過問
夸朝廷、夸圣上,他不會反對。可他恨江家人是木頭,就不能也夸夸他這個一縣之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