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場考試,有論一篇,判五道,再詔、誥、表三選其一,合計七道題。
三選一的可以理解為草擬公文,看考生的文書寫得怎么樣。
判則是律法相關,跟現代的法學生考試類似,提出一個案件,考生要依律法論述,再說明違法的點,然后給出處理意見。
這兩樣對謝星珩來說,比較容易考。
他初來古代,想理解規則,當朝律法和前朝律法都有看過。文書格式他在行,這算普通“翻譯”,輕松搞定。
難點在于,他生長在紅旗下,思想觀念和當代統治者有著本質區別,案件上,是要講禮法、固權勢,還是適當展現“溫度”,法理之外,還有人情道德。界限很難拿捏。
若求穩,則泯然眾人。
太出格,也會被摁下去。
最后一道論,是論文說理,在第一場相對簡單的題目,看考生思維是否清晰,有無官員必備的說理能力。
第一場是純學識上的考驗。第一場開始,就是對考生的基本素養考驗,看他們有沒有當官的潛質。
謝星珩押對了題,論的題目是朝廷所關注的現實問題天災。
運氣也挺好,主題是水患。
論點則很奇怪,就差直接貼臉問“你覺得這個災禍是因為帝王無德嗎”
都能來考舉人了,應該沒有人會憤憤難平,對著天子懟臉開大。
謝星珩很喜歡這道題目,他有科學觀,可以根據地理情況,給出合理分析。
皇帝當然要承擔一部分責任,因為當地的水力設施不完善,也沒有抗洪分流的計劃,全靠人力硬抗。
而這個問題,細分下去,又能均攤到各地官員身上。
遭災地區的官員,本來就會被問罪。比如說楓江的知縣,他要是活著,也得因縣內數十萬百姓被水淹而償命。
別說什么跟他沒有關系,他也不想。
他是當地父母官,出了事總要有人承擔。
應災工作得當,收尾有條理,沒造成過大影響則另說。
否則誰管他冤不冤朝代如此。
因論文指向,后面的公文主題,也是災情相關,屬于陳述意見。
謝星珩仔細看了看,這意見也很有趣,是請天子開祭壇,向天祈福的。
單純字面意思,祈福就是祈福。
王權統治上,需要給百姓的信心與凝聚力,君王祈福,不論有沒有實質性作用,給百姓的安慰是實打實的,這是強心劑。
可論文都在論天子有沒有德了,這祈福的另一層含義,不就是“請罪”嗎
罪在君王,百姓何辜
眾所周知,皇帝是不能罵的。
謝星珩稍加思索,決定了意見核心雙管齊下。
祈福是要祈的,既然是為了安定民心,那可以先宣發,廣而告之,展現天子仁德。
日子別急著定,問就是欽天監要擇個
良辰吉日。
良辰吉日怎么來的
當然是各地賑災官員給的。
提前設置好目標進度,差不多日子再上臺祭天,前腳祭完,后腳出結果,這才是正確的祈福方式。
祭完再讓官員出發,百姓苦哈哈的,祭了跟沒祭一樣,回頭還得說皇帝心不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