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需要搜羅,江家能有的人才都已經用上了。后來培養的,還沒成事。
因從前的事業核心是押鏢,以武師居多,管理型人才是可遇不可求。
先有農莊一體化發展,農場、牧場年年擴大。再有雜貨鋪重啟,變成現在的逛小集。江知與又跟徐誠合伙開了糖廠、糖鋪。
徐家跟江家的人脈重合,用的人都是那些。
后來搞合作商計劃,從其他商戶那里吸納了人才入店。
一方面加強合作商的綁定,讓他們有歸屬感。另一方面,確實是缺人。
別的合作商,根基都在豐州縣,再多的人才也沒了。硬要強求,就只能塞些中不溜秋的親戚上陣。他們能送,江家還不愿意收。
白家的根基在上水縣,可他們來時就帶了許多老伙計。入伙逛小集以后,更是特地寄信回鄉,不然他們家哪來的木工團
好些掌柜的舍不得離開故里,愿意來豐州縣的,都已經來了。實在沒有人了。
至于京城。京城的人手暫時不能調動,他們退居種田以后,農莊還在發展中,沒有成型。又在弄藥田、藥蟲,雖有幾位先生看場子,但年輕一輩里,就何義歸能干。
何義歸是下任當家的,離不了京城。
兩家人坐一處商量,盤算完,發現只有宋家的人脈能動一動。
他們才來豐州縣不久,從前暗地里販鹽的兄弟都還在上陵府潛藏。明面上做生意的兄弟,都早早逃到外地。
宋威來到豐州縣,跟謝星珩有合作,皮料生意已經提上日程,香料在進行中。
宋家原來主營是販鹽,其他雜門生意都是掩飾。如今皮料生意有上升趨勢,他們能將余下的挑挑揀揀,換個主營生意。
至于江家的“鹽商”名頭,宋威跟孟秋商量過。兩家再親近,跟利益相關的東西,得注意分寸。
宋威既然在教江知與鹽務,他們就不用再插手江家怎么做鹽的生意。
如此一來,原來在鹽幫的弟兄,就沒處安置。
宋威可以給他們寫信,但請他們來做什么,得提前說清楚。
江知與要“經理”型人才,大事小事一手罩得住的。
比如逛小集的白喜文。
逛小集最初的二家合作商,無形之中成了“二足鼎立”之局。
黃家是本縣富商,根基最深。白家是外來客,后來居上。王家原來勢弱,生意不起眼,做出手鞠球以后,占據了上層圈子的消費市場,再有花樣紙錢托底。現在也有了一定話語權。
二方和氣,也有競爭,還能互相監督。
江知與現在培養的人才,一個是王管家家的小哥兒來巧。這是知根知底的自家人。
另一個是他的族姐江玉昭。江玉昭眼看著來巧立起來了,也著急了。在家庭跟事業之間做了權衡,以和離威脅,夫家終是舍不得江玉昭的掙錢能力,妥協了。
這兩人,來巧細心,江玉昭機
敏,可以互補。但江玉昭的穩定性差,來巧又不夠獨當一面。
兩個人還有共同的缺點,不夠老練。發展節奏過快,就需要江知與親自盯著。
糖廠有了加盟商后,就在高速發展,訂單量激增,除卻外地開設分廠,本地糖廠的生產計劃也得做調整。
忙起來容易出亂子。來巧因細心,處事太慢。江玉昭風風火火,容易出差錯。
江知與還缺一個“經理”,一個老練沉穩能管理大局的經理。
宋威笑道“不然把你大表哥拿去,我看他正多余。”
宋原沒意見。
他還沒見過江家這樣的生意模式,逛小集他不方便去,那邊管理定型了,他再過去,會從內部破壞平衡,傷了和氣。
糖廠這里,可以去轉轉。幫幫忙,也學習學習。
“讓我爹給賈叔寫信,他教人也有一手,我們家很多兄弟都是他教出來的。”
賈叔來之前,他能頂一頂。
這樣一來,他在糖廠待的時間就短。對兩家都好。
江知與不好意思用他,舅爹孟秋也說“就讓他過去轉轉,他這陣子老說想去你那邊看看,加盟商那個事把他饞壞了。”
宋家目前也沒開展其他生意,今年先以皮料為主,香料為輔。再有多的空閑,一家人歇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