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日內便可出成績。中試舉人們考完,從東角門出去。殿內,受卷官們收卷,將試卷送去彌封官那里,彌封關防后,試卷再往掌卷官手里過,轉送至東閣讀卷官手里。
殿試由天子主持,殿試官的品級也隨之拔高。
位于東閣的讀卷官們,以內閣、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正官、翰林院等等上官組成。
今年共有十六位讀卷官,包括了當朝文官集團的核心政要。
室內安靜,只有翻閱試卷的“沙沙聲”,和各讀卷官在試卷上蓋印留評級的輕扣聲。
首席讀卷官是內閣首輔霍鈞。他年過六旬,頭發半白,偏黑的膚色上,是一道道歲月留下的溝壑。
他的眼睛并未如大家對權臣的想象般,雖老卻精。他雙眼已渾濁,才過六旬,卻老如七十,坐圈椅上靠著,沒一會兒就打起了盹。
正當這時,室內有人“嘶”一聲,從他那處傳來的翻卷的“沙沙”聲隨之停頓。
周圍其他讀卷官們被這聲音影響,朝那處看去,不過一瞬,就都默契的移開眼睛,繼續閱卷,仿佛剛才的小插曲并不存在。
那人似早有預料,將手中的試卷放置一邊,繼續輪閱他人的卷子。
霍鈞似已睡著,沒被這動靜打攪到。
殿試不會黜落中試舉人,但要分次第。
讀卷官們給每一份試卷蓋印,上有自己的姓名及評級幾等。
在殿試名列前茅者,卷子上蓋印的頭等、二等印章就多。
而蓋印四等、五等多的人,只能是三甲。
留卷不批的,多是有錯誤、策語不當的。
這份被放置到一邊的試卷,就是策語不當。
他竟敢拿朝廷重臣來做例子,大肆討論“貪官污吏”的處置之法。
簡直膽大包天。
他們都聽說了,昌和府豐州縣,出了個特別會“辦事”的舉人。
他在家鄉推廣肥料之法,培養獸醫人才,開展掃盲班、商務培訓班。允許百姓們先拿雞苗鴨苗甚至豬崽,養活變現了,再來補交低廉的費用。
他還大力培養技術性人才,不拘哪行哪業,但凡有手藝,都能大放異彩。
在他的影響下,豐州縣在三年之內,由富裕縣城,再朝繁華之地邁步。縣城百姓不缺肉吃,鄉鎮百姓不缺蛋吃。
只要勤勞肯干,沒有土地,也能另找差事,養家攢錢,脫貧致富。
根據錦衣衛私訪調查的奏疏,他們知道豐州縣并未實現全縣“脫貧”。
“脫貧”是這位舉人的口號,但當地距離這一步不遠了。
豐州縣的稅收也相當漂亮,以一縣之財,可抵中型府城的稅收。
可惜,豐州縣隸屬昌和府。
昌和府是廣平王的封地,稅務上交王府,不會上繳到國庫。
這位舉人叫謝星珩,表字謝敬之。
他的文章跟當下文人的風格
都不同,在策問上尤甚。文章言語辭藻沒多華麗、激烈,而是言之有物,讓人閱之便知此人是有真才干,并非書生意氣,空中樓閣。
時隔三年,他再次下場科舉了。
會試取中,到了殿試上,鋒芒畢露。
這是天子點名要的人,可他的試卷,實在難批。
留卷不批的卷子,最終會交給天子親閱。
他們不管了。
此時此刻,謝星珩跟著他的“進士同年”們,剛從國子監領完進士巾袍出來。
進士巾袍是圓領袍樣式,顏色猩紅,跟官服的區別是上面沒有補子。
考完殿試,便算穩了。同年們想約著去聚聚。
過后還要領成績,這回便是茶會,不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