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樣都能增產加人,一樣是農商,一樣是手工商品。
其他的東西,現在不要搞。
就人情關系來說,活計外派出去,都會優先商戶親族、縣官親族,再擴散到親戚的親戚的親戚,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先給他們甜甜嘴,這是長期效應。親朋不夠用了,肥水就會流向普通百姓了。
也得先把他們喂飽了,各處才會順利。
他起草完,又仔細檢查斟酌,刪刪改改,仔細思量過后,他另起奏本,詳細了寫經濟作物的加工之法。
其中包括了豆制品生產,以及小雞孵化。
大啟朝有上千個縣城,這些東西教給別人,不會影響到老家的生意。
江家現在的名聲,也不是隨便哪個人就能叫板的。
交出去,利好天下萬民。
詔書送上去審核,他就在寫奏本。
往里新添加了藕粉制作、淀粉制作等比較簡單常用的。
也把農具圖樣畫出來了。一切經濟,都得在生存無憂之后進行。皇帝用不用,他就管不著了。
豐州縣能成功得這么快,是因為豐州縣是富裕縣城,底子好,百姓有消費力。
江家能一邊進賬,一邊支出,兩頭持平,才能堅持。換到貧困點的地方,須得喂飽百姓們的肚子,才好跟他們說大道理。
比方說津口縣,果干、果醬、蜂蜜、水果糖,這么些掙錢的東西砸進去,百姓們依然沒有脫貧。
謝星珩有心幫都幫不了太多,他沒那么多錢,跟他們照著市場價來公平交易。這東西需要時間來發展。
換算到其他縣城,也是同樣的道理。
可以發展經濟作物,但不能叫百姓們被經濟作物迷了眼。
他們要很多年才能脫貧,這個年限,還取
決于當地官員和朝廷的良心。
他們是要吃飯的,耕地一定不能舍棄,要種糧食,要開荒。
謝星珩筆尖懸在半空許久,過了會兒把“植樹造林”寫上。
荒地那么多,縣衙里舍財,把樹種上吧。
有樹苗的種樹苗,沒樹苗的現在開始播種,也能樹枝插桿。
木頭是資源。一個國家的發展,說白了就是搞基建。搞基建哪有不缺木頭的。
這封折子,他毫無私心,沒想爭權奪利。
東西給出去,看皇帝愿不愿意做,又會怎樣做。
以經濟作物為主,他寫了很多可供發展的方向。在植樹造林方面,也考慮到了部分人急躁心理,讓他們種松樹、楓樹、橡樹等可以收集樹液,能做藥材也能做香料的樹種。
這得限制區域,因地制宜。別的地方,還是要考慮到基建需求。以合適做房子、做家具、燒碳、做柴火等等的樹種為主。
他在奏折最后,提了一句顧慎行在做的商務版教材。
一朝經濟,不是靠某一些商人動起來。而是百姓也會參與其中。
個體戶也是商戶。多個人制造,市面上的貨品就會多點數量。
這頭飽和了,可以銷往別地。
以省為界限,從巡撫開始,就要做好規劃,不能一股腦的全去做同一個東西。要百花齊放。
所以他問能否把這些東西給顧慎行做教材內容。
余下的,就是問安的套話以及署名。
上任第一天,折子不交。
上頭問了再給。給的時候,再寫幾版廢稿應付上司。
他中午在翰林院吃飯,被顧慎行領著吃了一頓大鍋飯,才知道院里有小食堂。要么自己背糧食來,要么交錢。
味道還不錯,量大管飽,價格也很實惠。
吃飯時,顧慎行社牛屬性大爆發,見誰都打招呼。還拉了一堆人過來同桌吃飯。
好在謝星珩也是社牛,不帶怕的。他倆一人一句,說相聲似的,把普遍喜靜社恐的翰林院學士們招呼得愣愣的。
一起吃飯的人里,還有霍叔玉,他剛好坐在了謝星珩旁邊。
謝星珩不忘“巴結”,話都捧著說,一句接一句,嘴皮子之利索,讓顧慎行嘆為觀止。
顧慎行跟霍叔玉說“你真有耳福,我還沒聽他夸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