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二,謝星珩正式上任。
他起特別早,坐家里馬車去的翰林院。
到了地方,有顧慎行領著他四處串門,上官沒怎么為難,例行分派差事,說了兩句場面話,就讓他寫文書去。
他現在是正七品編修,主要職務是修撰國史實錄、起草詔書。
正常來說,他這種新人會有適應期,先熟悉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再慢慢的增添別的內容。
上來就寫詔書,謝星珩還以為又是一場刁難。看見內容后,他就老實起草去了。
詔書是發去各地衙門的“商務令”。
跟他之前預料的一樣,朝廷會扶持商人,刺激消費。
主要條例有衣飾種類再次放寬了界限,例如某些花卉紋樣。
再有官商合作。凡是與家鄉振興掛鉤的商戶,都能得朝廷批文,各處關稅降低。根據貨物總額來計,最高可免關稅。
商稅保持原樣不變,但家鄉振興的具體細則,讓謝星珩起草。
宮里審核過后,再看情況修改。
謝星珩有個小辦公區,跟著同品級的職官坐一屋。來得遲,位置不好,背對著門,誰來都不知道,不是摸魚圣地。
他隨身帶了小鏡子,想摸魚就照照鏡子。
這個詔書內容要想一想,他就拿鏡子比劃,找合適的地方放著。
跟他同屆的榜眼李清臣一抬頭,看他拿著鏡子左照右照,不由失笑。
“行了,都知道你這探花郎的英俊名副其實,自個兒就不用照鏡子了吧”
謝星珩搖頭。
這孩子稚嫩。
打工哪有不防領導的。
正聊著,霍叔玉過來串門,眸光一掃,點了李清臣去打下手。
霍叔玉是侍讀學士,會為皇帝和太子講讀經史。他們這幫侍讀學士,多會叫上幾個新人去幫忙抄錄,說起來就是做著書童的活,因經史講義外面難得一見,被點到的人都很樂意去。
可以學點東西,也能積累經驗,往后升職總會用上。
李清臣走了,謝星珩就沒人說話了。
他研墨,提筆起草。
首發的商務令應以扶持為主,刺激消費為輔。太過明目張膽,商人們全都得退。家財散盡都不陪玩,這就事與愿違了。
振興家鄉的細則,簡單來說,就是怎樣才是振興家鄉的商人。
這東西不必限制那么死。現在除了豐州縣,其他地方都是賣方市場,手里有貨,就不愁賣。
生產力低下,人工有限,產能只有那么多,百姓們又有生活需求。但凡有貨,能投入到市場里來,產生了賣賣,就叫經濟。
經濟活了,一切好說。稱呼都不重要。
而扶持一事,應有“價值同等”的轉換率。
最高可免除關稅,聽起來很大氣,但大商戶早就各處打點過。他們過關,本來也不用出很多錢。這些錢都進了各處“小鬼”
兜里,朝廷收不了這個帳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還拿出來做人情。實在小氣。
朝廷小氣,謝星珩又認為一開始的步子不能邁太大。這里可以做細微調整。
關稅之外,加一個倉庫免租期。
商人的貨品,根據碼頭的緊俏程度,以及倉庫的容貨率,給兩到五天的免租期。
朝廷的倉庫不夠,可以再建造,也能跟當地人進行合作。看衙門怎么給個實惠,把這處的債務抵了。
權利在手,是可以當錢用的。
隨便抬抬手,帶給他們的便利可不止這點租金。
未免其他倉庫因此變成免費倉庫,在便利之外,需要另設條款來做約束。
不能扶持一批商人,打壓一批商人。
而商戶們在當地,暫時無需做太大的改變,可以有選擇性的幫扶鄉親。
先從“外派活計”開始。
挑選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活,外派出去,給其他鄉親們做。讓他們可以靠手工來掙點外快。
再有衙門跟商戶的合作。對當地的經濟作物,采取再加工。
亦或者是當地暢銷貨品,擴大制作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