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確實帶來了劉仁軌話中所說的水陸轉運交接問題。
可瞧瞧現代的快遞吧,從來都不是直接從廠家發貨地直接一口氣送到家門口的,這其中不是也有運輸工具的換乘嗎
對此,快遞做出的應對方式,就是在中間建立一個個轉運的站點和代存點。
那這解決方法,好像也完全可以套用到這里
比如說,在三門峽的上游和下游各自建立起一個糧倉作為中轉站。
而后,先將洛陽的糧食通過水路運送到三門峽下游,塞進這個糧倉里,從這個糧倉出發走陸路將其運送到上游的那一個糧倉里。1
若考慮到陸路的運送能力不足,便在這一段上多加人手好了。
或者將其分攤在關中還沒有急需要糧的時候來運。
再便是將上游糧倉里的糧食重新經由水路從三門峽上游往長安送。
這樣一來,就完全不必像是劉仁軌所說,非要將洛陽到長安當做一段路來看待。
這其實被兩個糧倉隔絕成了三段路。
李清月一邊將她的想法說了出來,一邊又將三門峽上下游的那個點又重重地戳了兩下,仰頭朝著劉仁軌問道“老師覺得,這個增設兩處轉運倉的想法,配合素筠的那個建議,可行嗎”
劉仁軌已愣在了當場。
在李清月徐徐道來的那一刻,他驟然意識到,不僅僅是他,包括現如今朝堂上對于運糧之事持以悲觀態度的人,好像都陷入了兩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便是非要讓糧食自已有的路徑中運輸。
像是李素筠所說在三門峽水段北道山中開辟新路的想法,正因為對他們來說“勞師動眾”,才往往被忽略掉。
第一個誤區就是轉運倉設置的位置。
自秦漢統一、糧食周轉需求增大后,天下各地的漕倉應運而生,但絕大多數都設置在河流交接口或者是河流與城市的銜接之處。
前者是為了方便更換船只,滿足不同河道運輸條件的需求,后者則是為了將船只所運載的糧草送抵城市之中。
那么在大河的三門峽水道處專設兩處糧倉,就是有悖于此前設置邏輯的。
但它可行嗎
或許是可行的
這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只在于山路的那一段能否走通。
劉仁軌說是說的無法下一個定論,但別忘了,他出自門下省。
自任職到如今,他親眼見過的官員上書數量遠非尋常人可比,所以關于中條山南麓的情況他也有所耳聞。
他隱約記得,這座山脈北坡多斷崖,南坡卻要相對和緩,確實有走通的可能性。
劉仁軌深吸了一口氣。
說起來,他原本是在做什么來著好像是在教導學生地理信息
怎么就歪出一個漕運方案了
“老師”李清月見他發愣,又伸手拽了拽他的袖子。
劉仁軌這才收回神思,答道“若如公主所說,能試一試,只是在細枝末節處還需有專人評估,再必須征得陛下同意,而后交由戶部核算開銷,有了這些才能繼續討論。”
這件事要做,涉及的州府人員都不在少數,并沒有暢想提出得那么樂觀。
聽他這么說,李清月下意識地皺了皺眉頭。
劉仁軌的話其實沒有說錯。這種能讓人吃飽飯的事情,確實是謹慎一些處置為好。
可問題在于,總有些人是等不起這個推敲和建設過程的。
更麻煩的是,她雖是個公主,年紀卻還是太小了,身邊除了兩個侍衛之外,就只有宮女可用了,根本沒有一個可以派遣出去實地考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