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沒辦法,國內有些含金量的比賽就這些。
蛋糕就那么大。
接著就是姜笙,據說這一位還是從華國院出來的,趙韋林的學生。
老趙在國內鋼琴教育圈的風評一直好壞參半,但帶出來的學生可都是一頂一的。
其余的只從所屬院校來看,基本大差不差,他認為都有一拼之力。
所以想走出a組,至少要拿下此二人中的一位。
可現在來看,他的目光隨著鋼琴前停下的身型嘆了嘆。
三個喝上沒水吃。
又一遍完整的激流聽下來,他覺得自己一會兒可以徹底放飛自我了。
本就沒報什么希望,就當1500塊報名費來桃園音樂廳的舞臺浪一把,反正比賽有錄像,到時候還能留個紀念。
也算是和國內兩個頂尖院校的選手同臺競技過了。
鏡頭回到舞臺。
同于臺下幕后的種種聽者視角,此刻的李安正處于一種身體和大腦同時興奮的狀態中。
然而沒有時間讓他回味剛才的演奏。
他必要要讓自己迅速冷靜下來。
五秒鐘后,他擦去額頭的汗水,將呼吸調整至平穩,再次伸出雙手。
沒有什么儀式感,就像清早起床要先睜開眼那般隨意。
片刻后。
艱難的、依次在琴鍵上按下他腦海中所幻想出來的每一個音響效果。
評委席,劉姓男評委敲打桌面的右手食指忽然停在了半空中。
在看演奏者的表情,他神色微微一變,他看見了一種在苦難中掙扎的決然。
聽起來還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屬六和弦嗎
貝多芬第十七號d小調鋼琴奏鳴曲,o31no2。
又名,暴風雨。
李安二輪的答卷。
也是他過往人生的一頁。
為什么叫暴風雨
必須要先從另一個話題開始。
當我們想起貝多芬關于尋找新方向的言論時,可以從o31no2中尋找到答案。
風趣幽默的席夫大師為我們了這樣一個角度。
眾所周知的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鋼琴作品之一,我們稱它為“暴風雨”,因為貝多芬的秘書兼傳記曾問他對這首作品的看法,貝多芬說“去看莎士比亞的暴風雨。”
無疑這是一部傳奇般的戲劇。
然而如果你真的相信并極力的去尋找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那你就錯了。
席夫通過視頻錄像里的講解告訴了李安一個事實那是空想。
每個人都能在網上搜到。
但貝多芬的話確實表明了這首奏鳴曲的深度和涉及范圍,以及它可以存在的具象和抽象的研究討論。
一個什么樣的人才能在1802年寫出這樣一個作品開頭。
音樂的開始甚至都不在主調上,它應該在一個d小調的主和弦上開始才對。
可貝多芬讓它從一個屬六和弦開始。
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屬六和弦
后世數不清的音樂史學家都對暴風雨第一樂章開篇的屬六和弦進行了各種解讀。
眾說紛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