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從這里可以得到一些應證,這首作品的確如同莎士比亞的暴風雨一樣,值得被深入研究討論。
然而百分之九十九的演奏者或許都沒有讀過莎士比亞的暴風雨。
他們更關注的是如何實地的在鋼琴上去演繹這部作品。
任何一項鋼琴比賽都不會考察選手如何寫一篇關于作品的小作文。
如果說練習曲考察的是選手的手指基本功,那么奏鳴曲考察的就是選手對于一部多樂章結構縝密的鋼琴作品會有怎樣的駕馭以及詮釋能力。
奏鳴曲式的結構展開可以粗略的依次分為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
也就是當一個演奏者從彈響一部奏鳴曲的第一樂章的第一個音開始,這個龐大而復雜的解密游戲便開始。
無外乎場合,音樂會上,琴房里,或比賽的舞臺。
艱深的起句屬六和弦演奏連接第二小節的自由延音記號,音樂的速度可見的從廣板走向快板。
力度也在逐漸加強。
李安的雙手謹慎起來。
連續下行的極進音程在他扎實的指尖下交替出現,達到第六小節時,他驟然一停。
音樂立刻呈現出一種躁動不安的形象。
音樂再起,突強轉弱,快板轉為柔板,并在d小調的屬和弦結束。
此刻,音樂形象再變,從躁動不安漸漸平復,然后凝聚起好奇和期待。
短短的六小節,貝大爺就把三種不同情緒的速度安插在內。
在這首作品的開篇,他給演奏者們留下的謎題像是在對立沖突下,如何讓各種力量各自發展,去尋求最終的統一。
李安的理解是通過靈巧的指法將極致的強弱對比體現在每一種速度切換前的那一刻。
正如劉姓男評委所到的那個看似平平無奇的屬六和弦,在李安心目中它代表著苦難。
從困苦到不安,再到新期望的出現。
這可以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前提。
至少李安是如此理解并堅信著它真實的存在于貝大爺生命中的某段時光。
暴風雨是目前李安作品曲庫里唯一一首被他完全按照個人理解所演奏的作品。
也是他曾在生活與夢想中徘徊的那段灰色歲月里的精神支柱。
六小節的故事前提落幕。
緊張、不安、催促的第二樂句接著第一句的發展與延伸,從嘆息到音調上升至悲壯的熱潮。
音樂在兩次速度變化和四次力度變化中以波折進入連接部。
接下來,他將用雙手開始講述一段只屬于他的過往。
雙臂高舉起低落,揮灑磅礴的旋律一經出現便帶著強勁的力量去扣響命運之門。
節奏在快慢交替中起伏,音樂中仿佛一個人在暴風雨下無助的吶喊。
幾乎就在這刻,舞臺鋼琴四周刮起了音符的龍卷風。
自鋼琴前起伏不安的演奏者為中心,一瞬便將整個桃源音樂廳吸入進去。
的確。
每一雙耳朵都難以抵抗這股躁動情緒的肆意侵略。
隨著狂風驟雨般的第一樂章結束之后,音樂迎來了第二樂章。
至此老湯才跟著鋼琴前的66號選手一同松了口氣。
比賽這么搞不是作弊嘛。
還沒輪到他上場,他就已經被卸掉了一大波情緒。
還好第二樂章一開始的大三和弦幫人舒緩了一番情緒,似乎也定義了這個樂章的基調。
看著鋼琴前的身影肢體動作變得柔和起來,老湯自然而然的覺得接下來是、也應該是一個浪漫恬靜的樂章。
黑白鑲嵌的方寸間,十根手指像是滑過情人肌膚那般溫柔,琶音和弦充斥著令人如癡如醉的甜美。
浪漫的氛圍感給人以濃濃的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