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噹”
沉重的主和弦被雙手砸在琴鍵之上,發出巨人慘痛般的嚎叫。
如果你喜歡包含著強烈戲劇性的音響效果,選擇貝多芬永遠不會讓你失望。
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貝多芬第13號作品。
頂級旋律。
悲愴以其戲劇性的優美動聽而被世人所傳頌至今。
由于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復雜,因此被演奏的機會非常之多,是許多鋼琴初學者愛不釋手的曲目,更是不少鋼琴藝考生信仰般的存在。
此時臺下共坐31名鋼琴藝考生。
如果做一份調查問卷,今晚你最期待的哪一首作品,假設可以選擇兩部,不出意外大部分會選擇悲愴和月光。
若是只能選擇一部,結果大概率是悲愴戰勝月光收場。
在決定復試曲目那段時間,季洋曾明確向李安表達自己想彈悲愴,雖然未果,但她依然沒有放棄盡早將這首曲目演奏出來的想法,她決定藝考一結束就開始攻悲愴,前提是她的李老師準許。
無票男生心心念念的希望能在現場聽聽本屆星海杯蓉城賽區最高榮耀獲獎者演奏的悲愴三,于是才有了海報前的那一幕,他的女同學媛媛不惜鋌而走險提出趁亂混進上半場。
因為上半場有悲愴奏鳴曲。
悲愴就是有這樣一種魔力,讓了解它的人沒有節制的想靠近它。
沒有人能夠抗拒音樂英雄筆下直擊命運枷鎖的戰歌,這部包含了斗爭性、戲劇性、英雄性的宏偉篇章,充分表達了貝多芬敢于同命運抗爭的英雄氣概。
多么有力量的作品
聽著耳邊時而宏偉時而悲嘆的鋼琴聲,臺下的藝考生們癡癡地看著舞臺上身影。
尤其是打算將悲愴作為今年藝考曲目的學生,此刻眼前的畫面無異于一種給人帶來莫大鼓舞的精神食糧。
在李老師如教科書般的示范下,他們仿佛理解了自己的老師所強調的那一遍又一遍的內容。
“引子一定要注意卡準節奏,卡準很難么”
悲愴的引子需要運用貼力給出堅定的力量支撐,去奏出一種對不可抗力的回擊,為了營造出音樂一開始的氛圍感。
而一些孩子總喜歡在還沒有因造出這一氣氛就先把自己掉進了這情緒中間。
不少的老師會在這個地方用類似的比喻提醒學生,引子的主題要演奏出敲響對抗命運的鐘聲感。
對抗命運嘛,投入情緒用力。
所以就導致主導節奏的手指被意識所驅使,指下節奏渙散。
李安用精確的節奏提醒他們音樂首先是音符。
在保證音符到達譜面標準之后,才是處理。
而就悲愴第一樂章的引子處理不需要諸如太多力量,演奏出和聲層次才是渲染此段的終極要義。
緊接著出現的和聲進行非常精妙。
最上方的行進音和最下方的的行進音構成鏡式對位。
像是面對命運的兩張不同態度。
一種態度是往上行進的右手,努力向上掙扎卻無法打破被命運牽絆的腳步,可上行到降e音便不得不停下,最后不得不回落到d音。
另一種態度是向下進行的左手,像是不甘心被命運向下拉扯,貝多芬在此處行至最低音c時,又回頭運向上添加了一個增四音,從音程關系看,這依然是是一個掙扎的動作。
就是因為這個掙扎的增四音,致使和聲進行出現了陰暗的減七和弦,又增強了音樂的壓迫感。
兩種方向相反,訴求卻相同的態度,只用短短幾個音符沒,便在貝多芬筆下完成了一個高濃度的融合。
引子主題的悲愴性,至此便埋下了深深一筆。
然而不僅如此,在這一筆埋下之前,此段還有極容易被學生甚至老師們所忽略到的中聲部。
一個貫穿整小節的重復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