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這個重復音在李安指下異常平穩的發揮著它的作用,平衡上下進行。
接而將音樂情緒送至更激烈的下一小節。
“噹”
命運的壓迫又一次到來,來的更加猛烈,琴聲的掙扎幾乎用眼可見,令人不禁感到戰栗。
“噹”
當第三次的壓迫到來,鋼琴壓抑已久的情緒終于在這一刻爆發。
一道堅實華麗的下行音列帶著溫柔的力量回到。
隨著明亮溫和的降e大調展開,現場的氣氛終于經過一波三折得以舒緩片刻。
回放引子段落,我們可以從具體的剖析一下李安是如何完美的將情緒通過彈奏方法來表達。
首先是雷打不亂的穩定節奏,他始終將節奏作為該段落的基石部分。
其次是對于和弦部分的下鍵,飽滿有力,分量集中,還有和弦之間切換踏板的速度,有心的藝考生一定有注意到李安在每一個和弦落下之前的一瞬提前將踏板踩下去,下一個和弦到來之前必定又提前松開。
以此反復,所以整個引子段落中,他的和弦演奏效果異常清晰,強后即弱的表現力做到了滿分。
最后就是拿條三十二分音符音群夠成的超長連音線,要做到流暢連貫,音色絕不能尖銳,他采用了一半指尖加一半指肚的落指方式,既保證了音色的顆粒感,又保證了音色的圓潤飽滿。
整個連線行至最后他做了一個收尾處理。
這里又有值得強調的東西了。
古典主義時期的作曲家在長連線的句子最后要有一個略微漸慢的處理。
而漸慢并不意味著要漸弱,力量絕不能掉,以同樣的力度將最后幾個音符奏完即可。
此處從音樂情緒的角度來說,象征著一種掙脫,掙脫需要保持一張由內而外的力量。
哪怕是漸慢了,堅決的態度是不能改變的。
一旦做了減弱,整個引子就徹底垮掉了。
這也就是為什么李安當時為季洋選擇了月光三而不是悲愴一
僅僅一個引子,這里面就有這些個條條框框需要注意。
那回的季洋,還做不到,勉強做到,也出不了彩。
要說李安剛才這遍做的算出彩了吧。
算。
可能怎么樣,除了調動著全場的情緒和他走以外,似乎也再沒有別的什么了。
如果讓聽眾硬說它多好聽,實在勉強。
奏鳴曲式,你得對它的結構特征有一定了解之后才能通過耳邊當下的行進部分去期待接下來的內容。
好在主部結束之后,在呈示部的演奏中,因為左手大量的八度震音,使整個段落具備了一定觀賞性。
和觀眾們在電視上看到的演奏家彈琴的景象差不多。
李安左手手臂忽上忽下,不時左右來回快速晃動,每每動作一大,帥氣的面孔就會露出一種緊張的凝重,再輔以貝多芬的音調,也讓觀眾們得到了極大的視聽體驗。
音樂進行到大不部分觀眾不知道的展開部,李安開始更合理的規劃彈奏力度。
將力量集中在指尖,用最小的力量保證每一個連跳和強弱都能做到鮮明的對比和突出。
到了再現部,李安幾乎對于手指力度的控制達到了一種苛刻。
就連徐麗都聽出來了,鋼琴傳的耳邊的感覺又比剛才單薄了一些,但她同樣能感覺到音樂到了這里似乎正在醞釀著什么。
不只是徐麗,隨著音樂持續不斷的向前進行,越來越多的觀眾再次從感到了了一張壓抑情緒縈上心頭。
這個伏筆,貝多芬早在第一小節的引子便被埋下。
就在伏筆被拉出來的那一刻,觀眾們才意識到自己已經置身在一個巨大的蒸籠,透不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