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與穩定,不分先后,缺一不可。
可他忽略了一點,他只是一名身處大學校門之外的社會鋼琴老師,沒有親臨藝考現場為考生打分的心得。
所以口中所說的經驗也只是站在考官視角下模擬出的一種下意識思考,以及多年來身處行業內的所聽所聞。
那么對于一名真正的藝考考官,是否會在考場面對類似貝多芬月光三、黎明一、暴風雨三、熱情三、肖邦激流、革命、冬風這類需要速度支撐的曲目時,真的如李安所說那般通常會先會皺下眉頭。
首先在考生彈響之前,絕大多數考官不會皺眉,盡管他們已經麻木或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
那么這里得先說說為什么有這么多考生會選擇這些曲目。
這類曲目都具備一個相同的共性,旋律抓耳好聽、律動鮮明節奏感強、極富音樂內涵易共鳴,所以這些曲子包括評委老師,都是很愿意去欣賞的。
好的作品越流傳越廣,甚至如今連網絡這種以網絡為載體的娛樂行業都能出現這些作品的影子,那么這些作品在藝考考場上頻繁出現這一現象就更不足為奇了。
然而在考場上彈得人越來越多,就會出現另一種情況。
聽覺疲勞。
原來讓人驚艷的作品可能沒有那么驚艷了。
考官的耳朵變得越來越挑剔,不得不將評判的標準抬高。
這也就造成了選擇這些曲目的考生通常要面對更嚴格的考驗。
久而久之,對于這些曲目,便流傳出藝考評委聞聲色變的傳聞。
如此說來,造成這一現象的“罪魁禍首”既不是考生也不是評委,是作曲本人,誰讓他們把作品寫的那么好。
其次對于這些經典的好作品,是不是真的就是考生的選曲雷區。
并不是。
如果你有絕對的實力,比考場上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彈得好,那么用這樣的高難度經典作品就會很加分。
因為每年選擇這些曲目的考生人數實在太多了,優質的演繹會在考場造成強烈反差,這個對比指下,反而容易出高分。
據霍曉東回不太完整的回憶,截止目前,今天他已經聽到了五次月光三的開頭四小節。
只評開頭,李安這名學生的月光三在這五名考生中還算不錯,可以排到第二位,但是距離他心目中的預期確實還差一點。
因為是李安的學生,所以他對季洋的預期比別的考生高出一些。
現場多數評委同霍曉東一樣,一月十七日晚也在紅樓音樂廳。
最后的獻花環節,李安的學生們登臺,其中就屬這名高出其他孩子大半個身子的身影最現眼。
甚至其中了解更多的人還知道這名女孩藝考前還和他們的系主任上過幾個月的課。
哪怕對于陳昌文這種,對系里哪些老師又收了哪些學生從不關心、同時也記不清哪個孩子在哪個舞臺獻過花的人,同樣在季洋上臺那一刻便對季洋產生了一種期待感。
原因無它,在他看來這名女孩的出場情緒飽滿,精氣神佳,步伐從容穩定,整個人的狀態遠超此階段大多數同齡藝考生。
作為蓉城音樂學院鋼琴系的三號人物,陳昌文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老評委了,他不提倡經驗主義,可多數情況下,一名考生的出場狀態確實和其演奏質量大抵掛鉤。
但季洋的起手速度沒有達到他的預期。
那么這里可以下這樣一個結論,無論從何種角度來聽,在一名真正的評委明前,即便拋開李安和魏三碗的光環,季洋的起手速度都沒有達到這首曲子的要求。
哪怕有她自身的登臺狀態和舞臺禮儀加持,但開篇沒有達到曲目的速度就要求就是沒有達到。
這無無可爭議。
月光三,沒有達到速度,還是月光三嗎
或許這個答案又因評委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