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事實上多數評委在為考生打分時,其實不太會考慮考生選曲難度,而是更關注曲目的完成度。
開篇速度作為組成月光三完成度之中的重要一環,是這些評委格外關注的要點。
很顯然,季洋的開篇似乎已經注定拿不到一個高分了。
不過還是有一小部分評委不是那么在意這個起手的速度問題。
在陳文昌看來,這名女孩的演奏才剛剛開始,作為一名肩負重任的考官,他的職責是暫且把這名女孩起手速度的問題擱置一旁,繼續客觀的聽下去。
舞臺上,鋼琴前的小季并不知道她只演奏了一個開篇,就已經讓考場內外的評委們產生了如此多的心理活動。
她也并沒有意識到自己落指前的那稍稍猶豫的一個瞬間,或為她埋下一個不太理想的結局。
她繼續彈著,十指向著夢想的彼岸持續的用力繼續跳動著。
然而季洋的演奏逐漸展開,陳文昌漸漸發現了一點不一樣東西。
幾乎同時,他右手邊那位女老師手中轉動的筆也停了下來。
此刻流動在整個演播廳的旋律每經過過一名評委,便從其聽覺神經中抽掉三分注意力。
陳文昌桌下的手指關節開始有意識的跟著耳邊的旋律敲打起來。
心里念著這個孩子的起手速度雖然不夠快,但是這第一主題的左手琶音卻彈得讓人聽起來格外舒服。
穩定,異常穩定,且音量非常均勻。
再結合開篇的那個弱的表情標記,音樂間的設計感逐漸以一種清晰化呈現出來。
月光第三樂章是個急板,開篇便標著一個大寫的弱。
貝多芬要求演奏者在這一樂章起始部分用弱的音量演奏。
通常貝多芬在一個地方標寫一個弱,就是不希望音樂出現堅強。
但是看開頭這段右手旋律,是一段從下方音區向上方音區跑動的音型,這種跑動音型極易讓演奏者不由自主的做漸強。
那么拋開作曲家對整個樂章速度的硬性要求,這里出現了該曲目的第一個演奏難點。
如何將該段落由低到高的跑動句型始終維持在一條音量平穩的水平線上
絕大多數選擇月光三的考生都不能在這個難點上給出一個高分演奏,因為這里難是有原因的。
上行快速跑動導致音量不受控制的變大,那么這里想讓整個跑句的音量始終維持在一種弱的平衡中,演奏者就得在上行過程中開始逐漸的做漸弱。
上行做漸弱本就有悖于人的習慣,通常人更習慣是在演奏情緒高昂的旋律時更用力。
繼續將這個問題拆分,我們可以看到整段右手旋律的外聲部是由每個小拇指的落鍵處連接而成的。
小拇指本身又是演奏力量最薄弱的點。
那么也就是說,演奏者要想表達清旋律聲部,就必須給小拇指更多的力量,而給小拇指更多的力量就有極大風險造成用力過多而導旋律在上行的過程中聽起來越來越大。
這直接與作曲家開頭所標識的弱的意圖發生嚴重沖突,導致音樂詮釋不到位。
肯定有人就要問了,我控制小拇指輕一點不就行了嗎。
確實,可以通過有意識的降低小拇指的下鍵力度去追求作曲家對段落音量持平的要求。
請注意,這樣做的風險將會更大,因為小拇指本就力量薄弱,再有意識的將其力量消減,很容易造成因下鍵力量不足而導致的旋律跑動不清晰,或是跑動不流暢。
要知道在藝考的考場上,評委不會單從某一點來給考生打分。
所以即便做到了譜面標注的弱,如果演奏的不夠清晰流暢,那么同樣得不到評委的肯定,導致拿不到好分數
將問題拆分到這里,這個段落背后對考生所考察的內容也就躍然紙上手指的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