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老師要傳授秘籍,小季當時騰的一聲竄起,她還沒來到李安的鋼琴前,就聽見了她那一個月來做夢都想彈出的效果。
李安當時的示范速度并不快,足夠季洋瞧個清楚。
李安不停的重復,季洋看了有一分鐘,然后她發現了自己的小拇指和老師的小拇指在下鍵時的區別。
該怎么形容呢,嚴格描述的話,老師的小拇指在每一次落鍵的時候并沒有直接用指尖九十度按下去,而是用一種往回勾的動作將琴刮響。
確實是刮,不是直上直下的按下去。
隨后回到自己的鋼琴上,她模仿著老師的那種勾鍵動作再演奏這一段,奇跡并沒有發生。
甚至改用這種方式,她連小拇指能正常奏響的那些音都不能正常發聲了。
“不用刻意模仿我的手指動作。”
這時李安來到季洋身后,“每個人的手型大小不一,手指長短不等,你只需清楚為什么要這樣做才是關鍵。”
借著季洋這一個月來的練習,他總結式的講解道,“讓我們再梳理一遍,首先這是一段音量不能出現漸強的琶音,其次在此基礎上我們的左手要做到斷奏干凈有力,最后雙手配合達到一種聲音上的平衡。”
這是李安第一次在此段落提出平衡的概念。
聽到平衡兩個字,季洋像是忽然扎住了什么東西。
平衡左右手是音樂平穩進行的支點,那么左右手的平衡呢
她當時可以明確左右手也是需要平衡的。
將目光重新回到樂譜上的那段右手上行琶音,看著一個音符挨著一個音符向上排列,再回顧她一個月來的練習,她總是想方設法的讓處于上方位置音的音量降至與其下方音齊平,從而去追求讓整個句子的音量變成一條直線。
她一直在做的不就是這樣一種讓聲音保持平衡的練習嗎
這一個月來老師也一直在引導她這么做。
可最后她還是卡在了小拇指的環節。
不對,不對。
季洋腦海中又刮起一陣頭腦風暴。
幾分鐘后。
她抬起手重新演奏這一段。
這一次奇跡發生了。
她演奏出了一條音量齊平的上行琶音。
顆粒十足,音響飽滿。
聲響中帶著一種迷人的韻律,幽幽蔓延。
就如此刻這段琶音第二次在她的復試舞臺上第二次出現。
黑白分明的鍵盤上,季洋右手五指再次從鍵盤左側滑向右側,以一種彈跳進行,給人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
只是這一次,彌漫在空氣中音樂速度比她起手那一遍要快出不止一分。
現場效果依然穩定。
時隔幾個月,季洋再演奏此處,腦海中已經不用再去有意識去的去注意右手音量的平衡問題。
上千遍的反復練習已經讓這一段手指運動變成了她的手指本能。
或有一天她會忘記自己曾經吃了多少苦才將這一段練成,但她永遠不會忘記那節課老師最后和她說的那句話。
“在練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分析問題。”
考場門外,李安聽到季洋在第一主題第二次出現就將速度找回,欣慰的點了點頭。
如果是在琴室里,他覺得這沒什么,可這是在藝考考場。
在快速演奏中繼續提速的危險程度不亞于在關鍵時刻腦海中的下一行樂譜忽然變得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