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者需要盡快將樂譜回憶起,前者需要有絕對的把握。
看來小季的手已經熱起來了,同時這也從另一個角度驗證了季洋已經已經徹底掌握了這一段落。
關于對季洋月光三的教學,李安記憶里有許多畫面。
最讓他記憶猶新的便是這一段。
實際早在季洋把那段練下來的時候,他就可以告訴對方如何演奏出一段音量平衡的上行琶音。
但是他沒有這么做。
其一,因為季洋的手指功底差,他故意接借著這個所謂難點卡主對方的進度,讓對方能在扎扎實實的通過各種琶音音階錘煉一番手指,這在他看來是對季洋終身受益的一件事。
其二,他想通過這個教學環節鍛煉一下季洋思維發散的能力。
學習鋼琴和學習其他科目在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從不會到會,掌握一種能力。
季洋當時是一名即將面臨藝考的藝考生,時間緊迫,但這并不意味著對方就不需要在練習中進行任何思考。
如果一股腦的讓季洋全部按照他所說的去做,讓你慢練你慢練,讓你提速你提速,那他和俞教授額的區別也之只剩下他年輕帥氣彈的好。
在李安看來月光三不只是季洋的藝考曲目,更是季洋走進貝多芬鋼琴音樂的大門。
他想通過這首他擅長的曲目教學,讓季洋能夠通過他的引導學會分析音樂,分析演奏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從而獲取一種自我收獲。
這樣將月光第三樂章學下來,季洋的收獲將伴隨其一生,而不僅僅是只完成了一首藝考復試曲目的準備吧。
所以他在如何在上行琶音上做漸弱這個問題上卡了季洋一個月。
其實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對那個時候的季洋已經很簡單了,只用將問題變通一下即可。
奧拓大師課的晚餐上,大家討論到貝多芬的黎明第一樂章,因為當天的大師課上沒有同學那這條曲目上課,所以在大師課上沒有聽到奧拓對這首曲目的講解。
見大伙都想聽,奧拓便給大家講了起來。
練過黎明的李安自然也想聽聽奧拓大師對于這首曲子的演奏有何高見。
可令人意外的是奧托并沒有為眾人直接講解這首曲目的演奏技法,而是極其詳細的為眾人講了貝多芬創作這首作品的過程。
諸如這里的強表示了什么或是為什么這里是八分音符而不是四分音符
通過奧拓以作曲家視角來分析貝多芬是如何將這首黎明創作出來之后,一些他心中關于這首作品的演奏問題似乎也迎刃而解了。
這給了李安啟發的同時,也驗證了他此前的教學理念。
與其直接告訴學生這個曲子該怎么彈,不如先告訴學生這個曲子是如何創作出來的。
這是奧拓的經驗和方法。
他不是奧拓,沒有那么深厚的演奏功力和專業底蘊,也不懂作曲,但他這并不妨礙他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將這一教學法運用于實際教學之中。
如何在上行琶音中做減弱。
這一問題或許可以換作另一個問題。
如何在上行琶音中保持音量平衡。
季洋想到讓右手音量保持平衡的那一個瞬間,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脈,腦海里直接一條清晰的上行琶音線條。
神奇的是這條琶音還帶著一種只有她能聽到的平衡音量。
下意識再抬手。
落鍵。
啊啊啊啊啊奇跡發生了
李安現在還能回想起當時小季手舞足蹈的在琴室里手舞足蹈跑來跑去的場景。
其實哪有什么奇跡,只是一個月來的苦練,小季早已具備了演奏出這種效果的手指技術基礎。
就像奧拓說起黎明的那個八分音符為什么只能是八分音符時,李安已經將那條句子彈的滾瓜爛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