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過后,李安也沒顧上休息,拿出齊云松發給他的資料仔細研究了一會。
這份資料包括明早四名網課學員具體學琴情況,以及他要求的每人一份演奏視頻。
除去楊雙羽外,剩下的三個孩子都是俗稱的集訓生,也就是零基礎考生。
三個集訓生的進度大致相仿,都彈到了849,不過849之前,三人也沒系統的練過什么。
曲目方面,齊云松已經為三個孩子初步定下了考學曲目,程度相對好一點孩子已經開始練習肖邦o10no9,另外兩人在彈一首莫扎特奏鳴曲。
了解完基本情況,李安認真地聽了聽三個孩子錄制的視頻。
接著他思考了十分鐘,思考過后,他給齊云松去了個電話。
對于這三個集訓生,李安的想法是幫他們在目前的基礎上再完善完善手指技術,包括一些最基本的演奏技巧。
如果可以,他希望在六月之前,這三個孩子可以稍微延緩一下練習樂曲的節奏,多練練考試曲目以外的內容。
原因有二。
一,三個孩子的音樂感覺均還可以,可以看到較明顯的上升空間,如果再花點時間來打基礎,之后可以選擇難度再高一點的作品作為藝考曲目。
二,其中兩名孩子的手型手指存在不規范運用,如果再不加以指出訂正,未來或會對孩子整個學琴生涯造成不良影響。
但是,這事他不負責做主,他只能給齊云松建議,最終是否延緩三名孩子學習進度,決定權在齊云松的手上。
如果齊云松說覺得無需這么麻煩,那他就按照這三名孩子目前的進度繼續往后跟進,當然了,他會分別給出一些專門的練習建議,來幫助那兩名孩子調整手型手指的問題。
“齊老師你看,我知道我的想法比較理想化,兩頭都希望他們好,但是關于進度這一塊,我還是得遵照您的意思。”
過了一會兒,電話那頭傳重新響起齊云松的聲音,“你有把握嗎”
李安本想猶豫一下,可他確實有把握,“八成。”
齊云松聽到了李安回答,拍板道,“好,那這三個孩子的進度就交給你了,需要我這邊配合什么你直接告訴我就行。”
李安“行齊老師,明天下課之后我把他們三個人的上課視頻發給您,課后需要學校那邊盯著他們仔細按照我布置的內容勤加練習。”
齊云松“沒問題,這點你放心,每天都有專門的執勤老師盯著他們練琴。”
一頓,“李安,這三個孩子都是簽了協議的,所以我這邊的壓力是非常大的。”
李安“我懂,齊老師。”
齊云松“那就這樣,等你明天下課咱們再聯系。”
掛了電話李安又拿出三個孩子的視頻看了看,他確實有辦法用三個月的時間讓這三個孩子的演奏能力提高一個檔次,并不是他有多好的方法,方法來來回回就那些,主要是這三個孩子的基礎太差了。
基礎差,提升的空間自然就大。
他能理解齊云松為什么這么早就給三個孩子安排曲目,作為一名藝考培訓機構負責人,齊云松自然期望這些孩子早做準備曲目越好,越早拿下藝考曲目越好,萬一這些孩子的曲目準備晚了,臨考前拿不出作品,那他的麻煩就大了,這會直接影響到他的機構聲譽。
盡管這勢必會犧牲部分孩子的可挖掘空間,但是面對那么多報名的孩子,齊云松手下哪有那么多的時間精力師資去針對每一個孩子做專門的針對性教學安排,所以選擇這種一刀切的生懟曲目教學方案,無論對于孩子考學這件事、還是對于齊云松的機構聲譽,都是最穩妥的。
其實不止是齊云松的致遠藝考學校如此,這已經是藝考考學市場上的普遍現象了。
李安橫叉這一杠,并不是為了要改變什么,一來這四名孩子額外花錢從他這上課,沖的是他的名,他理應再多一份細致,這是他的職業精神。
再者他也不忍心就看著這些孩子用錯誤的練習方法繼續下去。
要是沒見到也就罷了,李安不是圣人,更不想做圣人,可他見到了,而且還來回反復的看了好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