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好了馬可和車琳的課,李安又分別和幾個孩子聯系。
算不上多巧,幾個孩子都在錄視頻。
安排好幾個人的課程時間,李安又在家長群里和家長們說明情況,并明確表示這兩天的課程不算做繳費課時。
最終一頓火鍋還是在匆匆忙忙中結束。
陳璇下午還有課,兩人地鐵口分別。
回家的路上,李安陸續收到了幾個孩子的視頻。
一邊聽他一邊還是聯系了林幽幽,可林幽幽的答復是artiery表示希望李安能夠展開一個音樂家的豐富想象力。
對此李安也只能作罷,心道對方還真是看得起自己。
在他眼里artiery是一位超級作曲家,artiery又稱他為音樂家,這足以讓他略微地沾沾自喜一番。
可同時迎面而來的壓力也不是虛的,人家都稱他音樂家了,他至少得交出一份及格的答案吧。
幽期待孩子們的表演
八萬一你怎么知道是孩子們彈
幽無語,算了,你加油吧。
八萬一全力以赴。
如何全力以赴
李安打算先按照陳璇的建議,把幾個孩子的聲部想象成維瓦爾第手下的各種弦樂聲部。
得說用鋼琴模仿各種樂器在早已不是什么新鮮話題。
早在浪漫主義時期,李斯特將鋼琴交響化融入演奏當中。
在當時,這種創新型的色彩運用絕對是天才般的創意。
經過實踐證明,鋼琴這件樂器的的確確有各種強大的模仿能力。
可是,演奏者是李斯特。
大量被用作色彩交響化的作品也是出自李斯特之手。
現在李安所面臨的問題有兩個。
第一個問題其實不算大問題,作品本身。
固然李斯特那些復雜的作品需要極高的演奏水平才能將其充斥在各個音區的復雜織體以交響化演奏出。
但那些作品只能用兩只手來完成。
經過artiery改編的維瓦爾第,同樣是層次豐富的復雜作品。
可不同的是,這首維瓦爾第是由十四只手演奏。
所以由作品本身帶來的效果,七個人只要坐在一起合出來就ok。
哪怕效果差點,也能體現出交響效果。
幾個孩子只用各負其責。
這也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
每個孩子能夠以什么樣的標準演奏出各個聲部,這直接關系到最后的完成度。
也就是他如何讓每個孩子手里的樂器散發出弦樂的色澤,這絕對是一個挑戰。
一個近乎不可能完成的挑戰。
李斯特提出鋼琴交響化是有一個大前提在的,即,對鋼琴技術的延展。
幾個孩子根本連傳統鋼琴技藝都沒有完全掌握,談何交響化。
但他還是想試一試,就試一下,不為別的,就為arti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