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備賽k466的過程中,他也只是從樂譜本身去理解音樂,并非像研究貝多芬時,加入大量的人文色彩。
或許也就是因為紅樓音樂會讓他贏得滿堂喝彩,他后面才有意識在練習所有作品之前都嘗試著解讀譜面之外的東西。
其中就包括了這場音樂會要演奏的k414。
那一段他時常在想怎么把這首作品彈出彩,一三樂章還好。
其中第二樂章最為讓他頭疼。
緬懷jc巴赫的部分也只有前八小節,隨后出現了第一樂章的主題,d大調主音的重復出現讓音樂色彩發生了一百八十度扭轉,接著鋼琴出場,獨奏第二樂章主題。
看似一句話就說完的段落關系,其中又有什么奧妙。
他安參悟不透,冥冥中,他只感覺這應該是一部慢速的舒緩樂章。
不過他也沒有過分糾結,音樂節上的演出固然重要,可如果讓他強行去捏造一個第二樂章送給觀眾,他自己這一關都過不了。
并且當時方永波對于他的第二樂章沒有提出什么不滿。
他本想就這樣了。
還是冥冥天意吧,之后的一堂課上,馬可無意間地提問,讓第二樂章的構思再次出現在他腦海。
既然是慢,多慢才算慢。
當時他心里蓄滿一股沖動,下課之后他便把自己鎖在書房。
終于他找到了一個合適的速度,并彈了兩版發給方永波。
一版是注重內聲部表達,另一版著重外聲部表達。
方永波覺得都很好,讓他自己選。
最后他選擇了內聲部。
至于為什么,他還是說不清楚,大概還是源于一種來自心底的感召。
就好像這個樂章本就該如此慢,他本就該去演奏出內聲部的美。
正如此刻,聽著樂隊將第一樂章以另外一種方式重現,他就知道接下來他要怎么去接過。
輕輕睜開眼,李安感受著觀眾席傳來的熱浪,抬手擦去額角的汗水。
輕吐一口,他將目光移向方永波。
幾乎同時,方永波用余光給予回應。
兩人用目光做了個短暫交接。
在觀眾們的期待中,在樂隊的音量已經不足以傳到臺下那一刻,李安再次抬起手。
收。
樂團整齊收音,現場進入真空,臺上再沒有半點聲音。
就在這時,李安右手中指五指同時落鍵,左手小指大指,四根手指同時落下。
連拖三次,三組雙手音程一共是十二個音,李安放大了第一組音的左手八度。
“當當當”
三聲如大地般溫暖的琴聲頓時間填滿整個大廳,帶著一種治愈,傳到了每只耳朵里。
在經歷了漫長的序奏后,無家可歸的耳朵終于在這一刻聽到了回家的鐘聲。
音樂廳的氣氛也在這一刻重新被改寫。
三組音程如同告別的動機三音程,但在這里沒有告別,只有歸家的呼喚,像一位深情的母親,無私,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