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物質最豐碩、精神最貧瘠的時代,自我標榜已經變得像食物一樣不可或缺。
音樂作為全世界的公共語言也不能獨善其身,它可以與一切話題掛鉤,并作為一種獨特的品位符號而獨立存在,甚至升華。
因為語言的盡頭,是dorei。
到了這里,媒體的功勞也就隨之顯現。
因為莫扎特的故事,是特么的神童,是天才,而莫扎特的氣質,是逗比,甚至在一些人的嘴里是普魯東。
前者來自課本,后兩者來自哪里
秦勇算得上國內頭一批接受正規古典音樂教育的人群,那會兒多單純,小步舞曲就是小步舞曲,練習曲就是練習曲,貝多芬就是貝多芬,肖邦就是肖邦。
秦勇知道自己和老柴的趨向一致都是高中的事情了。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古典音樂以高速傳進千家萬戶。
聽不懂啊,但新潮嘛。
音樂聽不懂,故事總能聽懂。
于是漸漸地,這些個音樂家的故事就變得比他們音樂本身還要有趣了。
全世界的人都喜歡聽故事。
但大家似乎只喜歡自己喜歡的故事,喜歡身邊沒有的故事。
我們周圍不缺神童,不缺天才,甚至排斥神童,排斥天才,我們都愛逗比,但我們身邊又根本不缺逗比。
我們缺少的是遠在天邊的云雨。
肖邦的故事元素是什么
是美麗,是云愁,是獨秀,是傷感,是逃亡的一生,是愛而不得的一生。
李斯特的故事元素是什么
是鋼琴之王,是天生下凡,是迷倒眾生,是晚年的二十一門徒,是統治后世鋼琴演奏技法的通天教主。
相比之下,除了開發智力,莫扎特還有什么值得挖掘的賣點。
于是部分人聽肖邦,就成了聽小資的說說,聽李斯特,就成了聽炫技的狂魔。
聽莫扎特聽什么聽神童的故事
有人要問秦勇了,沒故事不能聽音樂嗎
秦勇得說當然可以,聽不聽得懂,都歡迎你聽,甚至不用去考慮聽不聽得懂,覺得什么好聽,你就聽什么。
有的人明明聽不懂,又非得裝懂,說不清楚dorei,就只能說一二三,還是道聽途說的一二三,讓人反胃口。
還有人得問,不會真的有人以聽某些作曲家的音樂而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吧
秦勇教你個辦法,以后真碰到交流古典音樂的,若有好事之人問你平時聽誰的作品,你就說多美尼格阿爾貝蒂,你看看對方的反應。
就連之前某團首演布魯克納第x號交響曲也被各路媒體大肆宣揚,或許,或許,或許這里有資本的影子在作祟。
所以,所以,所以在今天,在蓉城,在西南地區最大的古典音樂節的首屆系列演出中,能聽到這樣一個莫扎特專場,能聽到這樣一首k414,是一件多么難得、又多么幸運的事情。
秦勇敬佩舞臺上的每一位參演人員。
更敬佩方永波的決心,話就到這。
隨著羅霄然之后,他起身鼓掌。
“嘩”
掌聲響起,誰也不會他停下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