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群友,他也在群里,平時大家沒事在網上交流交流古典音樂,聊聊哪位演奏家又出了新碟,聊聊版本對比,聊聊國內外圈里的八卦。
在網上大家都侃得頭頭是道,各種指點江山,可見面時都顯得有些拘謹,言辭話語收斂了許多。
副群主是個妹子,長得確實漂亮,平時在群里也非常活躍,對于古典音樂有一定見解但不高,深受一眾男群友吹捧,反正秦勇沒什么興趣。
那天見氣氛不太活躍,妹子就挑頭活躍氣氛,說自己最近在聽勛伯格,迷得不行。
秦勇起初沒覺得有什么,盡管這妹子成天在群里說自己多么喜歡肖邦老柴,推薦音樂也都是些古典音樂史里的“扛鼎旋律作品”。
夸張點說,妹子推薦的那些作品,狗聽到都得跟著晃兩下。
結果一見面,直接跳到勛伯格了。
這接受程度跨度之大,就像從小學直接蹦到高中,毫不夸張。
可以,喜歡就聽唄。
然后一眾男群友開始了,跟著妹子的腳步,一個個二十世紀中期作曲家的名字往外蹦,一首首標題音樂描述得有聲有色。
秦勇不是懷疑,特么的,講真昂,他學了三十多年音樂,聽了三十多年古典音樂,從五線譜開始學起,到最后寫了一篇關于整個二十世紀音樂特征的論文。
從表現主義民族主義到第三潮流拼貼音樂,他自認自己算得上是極有耐心且能從一定專業程度來分析這一時期的音樂特點和形成。
換種說法,即便他覺得難以下咽,但他還是知道從什么角度去聽。
他是個指揮這是他三十多年積累下的專業素養
他只能說這幫群友實在是太厲害了。
行吧,聽你們說,至少除了音樂學和作曲系那幫忙著寫畢業論文的人以外,還有人愿意聊這些。
他覺得挺好,當然,他也知道,眾人在這個話題里聊不了兩句,為啥呢,都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什么,這天怎么往下聊。
果然如他所料,很快話題就回到了1800年左右。
這就對了嘛。
秦勇并不苛刻,他只是覺得大家都是因為喜歡聽古典音樂湊到一起,也是一種緣分,所以沒必要搞得和學術討論似的,對不對。
想搞也可以,從最基礎的開始不行嗎
但他還是低估了這群人對于聆聽古典音樂這件事的態度。
中間大家紛紛說到自己最喜歡的作曲家,喜歡肖邦老柴的居多,也有說巴赫的,馬勒的,還有肖斯塔科維奇,拉赫瑪尼諾夫的,氣氛非常好,好像大家彼此之間都很欣賞對方的品位。
輪到秦勇,秦勇說舒伯特,他這一張口,他立馬就察覺到了一些人的異樣眼光,那目光就好像是在說這個大叔的口味,呵呵呵。
沒關系,反正秦勇就是陪朋友來的,大家也不知道他的身份,他也沒有下一次。
結果輪到一個在群里平時不怎么說話的小男生,看著二十出頭的模樣,說自己最喜歡莫扎特。
秦勇萬萬沒有想到,這個答案讓小男生成了焦點,引起了“群嘲”。
就好像聽莫扎特喜歡莫扎特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
每個人都像是想對此評論兩句,以彰顯自己與眾不同的格調。
秦勇當時只覺有些悲哀,這些年輕人的學歷都不低。
思想卻如此狹隘。
他不相信喜歡肖邦老柴的會不喜歡莫扎特。
他們難道不知道肖邦的偶像是莫扎特嗎
他們難道不知道柴可夫斯基把莫扎特第四十一號交響曲稱為奇跡嗎
就算做不到愛屋及烏,就算品味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進化。
但是學會加減乘除之后就應該忽視123的存在嗎
最后,不管是穆扎,還是莫扎特,他的音樂真的不夠動聽嗎
不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