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聲落下,x老板問“音樂會開始之前,我想問一下,現場彈過巴赫作品的人請舉手。”
唰地一聲,每個孩子都舉起了手。
老查理幾人并不像馬丁那樣,有一個華國夫人或是華國老公,他們不知道x老板說了什么,就見身后孩子們都舉起了手,還好馬丁及時為他們翻譯。
這時x老板目光來到第一排,“各位老師都沒有演奏過巴赫嗎”
老查理聽完馬丁的翻譯第一時間舉起雙手,同時還不忘回頭和孩子們笑了笑。
王小虎小聲“這個老頭真可愛。”
隨著老查理舉手,第一排所有老師都笑著舉起了手。
x老板“那誰能講講巴赫的鋼琴音樂。”
孩子們一下都把手放下了。
場面一時略顯安靜,x老板也沒有再問什么,伸出手請向臺下老查理的方向。
接著讓開舞臺中央的位置。
“嘩”
查理老爺子先整理了一下衣領,然后起身走上了舞臺。
孩子們還以為還有什么對話環節,就見這位老爺爺坐到了鋼琴前。
這和大家平時所了解的演奏者登臺也不一樣,從臺下直接走到舞臺上。
新奇。
不過無論演奏者以哪種方式登臺,只要坐到鋼琴前,就意味著要開始了。
現場靜默一片,所有目光都注視在鋼琴前老查理的身上。
孩子們的普遍期待是接下來將是一位看起來很厲害的鋼琴家演奏。
老師們普遍期待的是接下來就是一位名譽全球的鋼琴教育家的演奏。
也有孩子期待的是在這樣的聆聽環境下聽一個外國人彈鋼琴,好像有種這才對味兒的剛感覺。
李安的期待是這樣一位已走過人生長路大半的老人,會怎么詮釋巴赫這首作品。
意大利協奏曲一部充滿著劃時代與天才的作品,編號bv971。
或許比起巴洛克時期之后的作曲家們,如莫扎特貝多芬等音樂家筆下的協奏曲,這首意大利協奏曲在形式上更為簡單,在細節上也略顯粗糙。
但是縱觀整個西方音樂史,巴赫的意大利協奏曲是僅有的一首可以在一件樂器上演奏的協奏曲。
眾所周知,無論是哪種樂器的協奏曲作品,只要冠以協奏曲之名,作曲家就一定會為其配套寫出一支編制或大或小的樂隊協奏聲部與主奏樂器競奏
這個傳統在意大利協奏曲誕生之前的巴洛克時期,是毫無爭議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意大利協奏曲誕生之后,這個傳統依舊延續著。
原因無他,巴赫之后,哪怕是莫扎特也沒有再能創作出一首只在一件樂器上演奏的協奏曲。
這便是該首作品的劃時代之處,也展現著巴赫無與倫比的音樂創作構思。
然而僅僅是如此,根本不足以說明巴赫的天才。
在意大利風格盛行的巴洛克時期,維瓦爾第等人統治著國際潮流。
而被當時亨德爾評價為鄉巴佬的巴赫,沒有邁出過莊園百里的土地。
不同于足跡遍布整個歐洲的亨德爾,巴赫固守田園一生,始終沒有走入國際視野,沒有任何與外界的交流。
在那個看一場音樂會都要坐半天馬車的時代,鋼琴還沒有誕生。
羽管鍵琴作為主流鍵盤樂器,二者在音色的強弱變化上根本無法相提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