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曲是一種古老的器樂套曲形式。
巴洛克時期的組曲由一些帶有強烈舞蹈風格的小曲組合而成,并在一個調上按順序演奏完成,這種傳統模式后來便成了巴洛克時期組曲特有的結構。
彈過鋼琴的人一定對于阿勒芒德舞曲、庫朗特舞曲、薩拉班德舞曲、加伏特舞曲、吉格舞曲等等這些字眼并不陌生。
巴赫所生活的時代,這些小曲就已經非常出名了。
如今這些小區也常出現在各類鋼琴鋼材之中,作為學習鋼琴必了解的經典曲目。
巴赫的英國組曲一共有六部,其中第三部g小調由其豐富的裝飾與輕快優美的曲調被大眾所喜愛,也最為出名。
當時宋康頂著相當大的壓力應了x老板的邀約,對這首經典作品進行了一次謹慎的三重奏改編。
這對于宋康來說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戰,縱觀六部分,其實譜面并不復雜。
原版作品一共分為六部分,按照前后順序的出現分別為,前奏曲、阿勒曼德舞曲、庫朗特舞曲、薩拉班德舞曲、加沃特舞曲、吉格舞曲。
六首舞曲全部跟g的小三和弦有關,換句話說,這六部分都是在g小三和弦上面發展出來的。
前奏曲一開始的幾個音符是它的原味和弦。
阿勒曼德舞曲一開始是它的倒影。
庫朗特等舞曲的旋律框架是它的轉位。
薩拉班德舞曲的骨干音則是它的移位。
加伏特舞曲是它的逆行倒影。
吉格直接把前奏曲的旋律輪廓音階化。
每一個舞曲都緊緊圍繞著g小三和弦,這看似簡單的背后,實則蘊藏著無數的玄機。
宋康僅僅在肢解這一環節就花費了三天的時間。
而整個改編過程中,他還要考慮到每個聲部的演奏者。
最終花費了一周的時間,他才將這首作品的改編初稿完成。
同樣地,對于孩子們,這部作品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一部唐小星。
二部原本是劉子謙彈,后來由劉子涵來擔任演奏。
三部盧瀚文。
在排練過程中,孩子們也吃了相當大的苦。
為了照顧彈奏二三部孩子的水平,宋康不得不在排練過程中一邊排,一邊繼續修改。
孩子們就在反復修改中不停地練,不停地改。
不然劉子涵和盧瀚文二人或許也不會在得知演出被調換場次之后產生那么大的情緒。
盡管他倆不是這首重奏作品的主角。
就如此刻大家聽到的獨奏部分,從前奏曲開始,由唐小星率先獨自開篇。
唐小星需要在前奏曲中建立速度框架與音樂性格的基調,為另外兩人的進入做好前期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