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笑的馬丁教授在掌聲中走上舞臺,又在掌聲中坐到鋼琴前。
掌聲落下,現場安靜下來,無聲的氣氛使孩子們進入一種準備聆聽音樂的狀態。
注視著鋼琴前的馬丁教授,細心的孩子已經發現這位平日里愛笑的絡腮胡老師此刻神情異常嚴肅。
幾秒鐘過后,幾乎所有的孩子都發現了這一點。
現場氣氛隨之變得更加靜謐,孩子們不約而同地控制呼吸的力氣,生怕制造出一點動靜驚擾到眼前的一切。
但神奇的是,每個孩子都確定此刻的現場是寂靜無聲的,但他們又能隱約聽到教堂門外傳來的噴泉聲。
一靜一動間之間,他們或許沒有聽過肖邦的第四敘事曲,可這首作品的輪廓像是已經緩緩地出現在他們腦海中。
車琳距離舞臺只有兩米,距離舞臺上的鋼琴前只有五米不到,她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馬丁教授正在調整呼吸的頻率。
她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錯覺,馬丁教授似乎在有意識地不讓呼吸頻率變得一致。
就在這時,鋼琴前的馬丁教授動了。
這一動,整個現場仿佛都跟著動了。
只見馬丁教授在所有目光下先抬起了右手,然后輕輕地放到了琴鍵上。
伴隨著踩下的弱音踏板,“當當當”
如同遠方傳來的鐘聲,帶著一種不確定的蹣跚,緩緩向著舞臺下方走來。
輕柔的琴聲如凋謝的風,在黃昏的余光中嘆息,將人帶進一種遲暮的深秋。
明明和聲色彩還是明朗的,可小車感到惆悵。
她感到一絲悲涼,跟著馬丁教授隨后抬起的左手,她的情緒也如同下行中的聲部進行,一點一點下墜。
直到旋律在引子結束前回歸到一種平靜,她的情緒才得以片刻的平復。
緊接著她又注意到馬丁教授在最后的部分,左手接過右手,連續兩次強調下行琶音,這個地方再次給了她一種動蕩感,就像是一種強烈的預示。
可她不知道這預示著什么。
鋼琴前,馬丁教授結束引子的演奏,舞臺陷入短暫的安靜,隨著他再次啟動的右手,音樂正式進入了主題的呈示。
隨著三枚輕描淡寫的音符飄起,馬丁教授的面部表情緩緩變得柔和,肖邦第四敘事曲的第一主題登場。
“當當當當當。”
帶著點詭譎的旋律一經出現,一些孩子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首曲子啊。
無需對比,肖邦的四首敘事曲都有其鮮明的旋律特征,令人過耳難忘的音調起伏。
聽過的人很難忘記。
第四首f小調的旋律纏綿又冷清,華麗如黑色華服后的絕色容顏,皙白得讓人時而看不見其中的血色。
馬丁教授的詮釋更像是在無限地將這種帶著下墜的美放大。
他右手控制旋律始終處于一種焦慮,似是在反復地追問一個沒有盡頭的問題,左手帶有跳音的裝飾將左右手的音粒合成一種精妙的流動感。
就在馬丁教授演奏以自由的速度按下五個音,小車腦海里依次出現了c、f、e、降b、降d。
這是一組怎樣的音組,像是藏在心里卻說不出口的話,像是彌留之際未完成的心愿。
即將十三歲的少女仿佛頃刻間就被琴聲中散發出的驚鴻一瞥擊中了心房。
只五個音,便美得讓人嗓子發緊。
車琳雙掌撐在長椅邊,整個上半身筆直地向前探出,揚起的小臉望著舞臺,不時眨動一下睫毛。
相比車琳有些奇怪的聆聽姿勢,一旁唐小星的坐姿則要端莊許多。
唐小星雙手伏在腿上,平靜地注視著舞臺,目光中偶有一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