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只要給他們足夠多的時間,搞定一個凸輪的生產肯定沒問題,可張元林等不及啊,他計劃好今天下線,就必須今天到位。
多一天,哪怕多半天,那都是對張元林外掛的不尊重。
就在張元林準備出手的時候,試驗車間里一陣騷動,突如其來的動靜打斷了張元林的決定,也讓所有人抬頭張望。
然后,就看到楊廠長帶頭,領了一群陌生面孔走了過來。
說是陌生面孔,但還是有個別工程師認出了某些人。
大家都是工程師,所在的單位還是兄弟單位,難免會有一些項目上的合作,就算成不了熟人,也能認個臉熟。
“楊廠長,您這是”
有一個老工程師不解的問道。
楊廠長干咳了兩聲,簡單的做了解釋。
“是咱們的兄弟單位派人來參觀和學習的,也都是不同研究項目的負責人,你們好好表現,可別讓人看了笑話。”
眾工程師一聽,紛紛來了精神。
好家伙,競爭對手都找上門了,不用想,他們肯定是慕名而來的,那必須得表現一下,不能丟人啊
要是來的只是一群操作工,這些工程師肯定提不起勁的,可來的都是工程師,這同行之間本來就難免有對比,更何況還是競爭對手,那肯定要找機會露兩手的。
于是,在沒有操作工敢攬活兒的情況下,這些往日高高在上的工程師們自告奮勇,準備挑戰一下凸輪的生產制作。
本來試驗機就差這最后一步了,只要凸輪能做出來,就能當著這些競爭對手的面完成組裝和測試,這樣成功的感覺會更爽。
見有工程師出手,張元林便決定再等等。
很快,第一個工程師開始上手操作了。
剛開始沒問題,因為還沒到真正的曲率變化大的位置,像正常的圓形走直線插補就行,兩條軸線穩步推進即可。
但如果是不規則的曲線運動,這就很考驗操作水平了,之前那么多經驗豐富的老操作工都失敗了,這些工程師們也一樣頂著巨大的壓力。
要不是有競爭對手在現場圍觀,他們也不會這么來勁,跟不會輕易上手操作。
終于,來了關鍵的位置,這名工程師全神貫注,不敢有一絲一毫的分心,可還是架不住緊張,一個手抖,再次做毀了一個。
眾人見狀,不由的感嘆可惜。
但一個人的失敗不代表什么,立馬有下一名工程師補上,繼續挑戰。
不出意外的話,又一次失敗了。
緊跟著繼續有人補上,工程師抱著多試試總歸能成功的心態,決定全都試一把,直到成功做出來為止。
這個時候,也沒人關心浪費材料的問題了,試驗機的組裝只剩這最后一步,不試都不行。
楊廠長更是看的無比緊張,他眼看著材料被一個個的浪費,但他不在乎,只要能成,就算浪費的材料翻倍又如何。
按照工程師們得出的理論結果,一旦新設備順利下線,再量產后投入使用,無論是功能還是效率都有不小的提升,這樣每年的增產都是一個難以估量的數字。
到時候,產量上去了,還在乎這些被浪費的材料嗎
再說鋼鐵是可以回爐重造的,就是會浪費人力物,但這些東西對大局而言都是無足輕重的。
似乎是看出了這些工程師們的緊張,楊廠長只得適時的給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