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參與到自己制作團隊的事情,巴倫還是給了邦妮考慮的時間。
不過不管她最后是不是愿意加入進來,這個計劃總是會推進下去的。
在最初的時候,巴倫想的是自己制作叛徒這個綜藝節目,然后同某個電視臺合作進行播放。
就像是后來華夏推行的“制播分離”,也就是電視臺采購其他制作方的節目內容,在自己平臺進行播放,其實最早就源自于英倫。
1982年,英倫的第四頻道開播,這家政府擁有的商業電視臺與bbc、itv最大的區別是它的電視節目全部來自獨立制片公司,它開啟了英倫電視制播分離的時代。
此后的十多年時間,第四頻道的“鯰魚效應”不斷升溫,1990年、1996年政府連續頒布的英倫廣播電視法案,分別從外購節目比例、電視臺所有權、節目版權等方面對制播分離作出明確的規定,這些法令成為推動英倫電視產業繁榮的制度動因。
就比如英倫1990年通過的廣播電視法案作出了所有電視頻道外購節目比例不得小于25的硬性規定。
如今,bbc、itv的外購節目比例已分別達到50、60,與之相對應的則是遍布全國的幾千家獨立制作公司和創意不斷的英倫電視節目。
所以說在了解到這些情況之后,當初巴倫首先想到的,就是先成立自己的節目制作公司,參與到電視臺的內容商之中,之后再積累經驗,從而能夠進入到電視臺領域。
至于說節目制作的團隊,其實并不算困難,最難的還是創意。
因為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完善,英倫電視制播分離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產業鏈。
在這個鏈條上,獨立制片公司負責創意、制作,電視臺負責采購、編排、播出、廣告,模式公司代理節目版權銷售,三方各司其職,分工明確。
在這里,像是在華夏常見的制作公司同時代理節目廣告營銷權的情況在幾乎是不可能的英倫大部分制作公司只做創意和節目,廣告則全權交給電視臺打理。
做好自己擅長的分內事,以專業的精神把創意研發和節目制作做到極致,這才是他們的理念。
而在節目的制作環節,除了以創意見長的公司外,英倫電視業中還存在大量負責某項具體制作事務的中小二級承包商和自由職業者,他們中有專做攝像的、專做燈光的、專做剪輯的,等等。
創意公司拿到訂單后,通常會把節目制作的具體事宜轉包給專業公司完成。
所以在英倫,大部分電視節目背后都是很多公司和個人集體協作的成果,甚少有一家公司全程包辦的節目。
像是巴倫未來的內容制作公司,也是可以如此,只需要核心的成員,其他的專業性工作,既可以外包給其他二級承包商,也可以臨時雇傭那些自由職業者。
英倫電視制作的中堅力量是大批的自由職業者,他們中既有制片主任、制片人、導演、編劇等核心策劃人員,也有攝像、音效、燈光、道具、化妝、后期等基層工種。
他們既不隸屬于電視臺,又不是制片公司的固定職員,而是完全自由流動的專業電視人。
通常獨立制片公司拿到電視臺的訂單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招募項目團隊,第一步是根據預算和節目類型確定制片主任、制片人、導演等重要職位,然后再由他們推薦可信得力的基層員工,如攝像、燈光、音效、道具、主持人、藝人等。
所有人員因為項目在一起工作,項目結束后,大家又會解散重新成為自由人,這就是英倫電視人的組合模式。
自由職業者在英倫是常態,不管電視臺還是獨立制片公司,每年雇傭的固定職工和自由職業者的比例通常都是二八開。
很多制片公司平時甚至只有幾個人,一旦拿到訂單,員工數量就會猛漲到幾十人。
每個工種都是一個圈子,自由職業者們只有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才能建立良好口碑,才有可能在圈內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