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挑挑揀揀
其實早在2001年,飛利浦公司凈虧損就達到26億歐元,創下歷史虧損的最高水平,而且也是該公司1996年以來的首次年度虧損。
這種情況,持續到現在,并沒有太大的改善
飛利浦公司認為,信息技術和電訊市場的嚴重滑坡是造成公司出現嚴重虧損的主要原因。
而對于競爭激烈且難以扭轉虧損的手機業務,很多公司的管理層也都認為他們應該放棄這一部門。
目前飛利浦手機的市場占有率僅為4,和業界老大諾基亞37的數字相距甚遠。
而且消費者往往也吐槽飛利浦的手機品種較少,他們根本無法引領業界的潮流,唯一的獨特之處,也就只剩下電池耐用這一點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飛利浦公司早先就對手機部門進行了重組,他們將手機的設計和制造完全外包,并且根據此制定了專注品牌營銷的新戰略。
這里,就牽扯出來飛利浦同華夏電子cec的合作了。
華夏電子下屬的全資子公司深圳桑達和飛利浦幾年前成立了合資公司飛利浦桑達制造手機,他們也是飛利浦公司的手機業務在華夏市場最緊密的合作伙伴。
在飛利浦關閉了全球的幾個手機工廠之后,他們把生產力量全部轉移到這家合資公司之中,并且飛利浦在其中的股份已經減持到25,這樣就相當于飛利浦把手機制造外包到華夏電子旗下。
目前飛利浦持有臺積電大約187的股份,是臺積電的最大股東,不過后來在他們退出了手機業務,將其出售給了華夏電子之后是的,在原時空,飛利浦公司就是將其手機業務出售給華夏電子的,只不過是在明年的時候他們陸續也將臺積電的股份所清空。
另外就是,既然飛利浦公司注定會減持臺積電的股份,與其讓他們在二級市場減持,倒不如直接通過這樣的大宗轉讓,也不會影響到臺積電的股價。
因此在巴倫對飛利浦的其他手機業務,包括飛利浦的品牌毫無興趣的情況下,同華夏電子一起聯合收購飛利浦的手機業務,然后“各取所需”,就是最佳的策略了。
恰好,因為持續的虧損,飛利浦公司也有出售一部分臺積電股份,套現來維持公司運營的想法,這就讓雙方一拍即合了。
后來臺積電上市后,灣灣省開發基金逐步退出,到2001年持股121,成為第二大股東。
很容易理解,作為管理團隊,都會希望公司的股份越分散越好,這樣他們對于公司的掌控才更加穩固,那么gii基金收購一部分飛利浦公司的臺積電股份,可以分散作為最大股東的飛利浦公司的持股比例,這對于臺積電的管理層來說,是很容易接受的。
當然,除了飛利浦的手機業務之外,巴倫還對飛利浦的另外一個資產很感興趣。
這一次gii基金的ceo菲恩哈德森去往灣灣省的另外一個任務,就是同臺積電的創始人張仲謀為首的管理團隊有過了溝通,也令對方支持了他們對于飛利浦公司手中持有的部分股份的收購。
在臺積電創立初期,灣灣省開發基金占股483,是第一大股東;荷蘭飛利浦公司占股275;臺塑等7家灣灣省企業占股242。
唯一需要取得共識的,就是飛利浦所出讓的臺積電的股份比例畢竟目前看來,飛利浦只是希望出售持有的一部分臺積電股份,還并不想全部出售。
那就是他們所持有的臺積電股份
和愛立信、阿爾卡特等同樣外包了手機生產的歐洲大廠不同的是,飛利浦甚至更進一步,把手機的研發和設計部門也徹底外包給了華夏電子
而且作為臺積電的最大股東,飛利浦如果出讓的股份比例太高,也首先需要取得臺積電方面的“諒解”。
而臺積電,巴倫可太知道了,這家公司不但發展前景極好,而且更重要的是,未來其在智能手機的芯片方面,有非常大的戰略價值。
因此現在有機會,他自然想要“接盤”飛利浦手中的臺積電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