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在收購進行過程中以及收購完成后,由kkr和銀湖資本所控制的董事會,迅速對安華高進行資產重組剝離,出售與其下一步發展定位關系不大的資產,迅速回籠資金。
比如,2005年10月,收購安華高尚未完成交割12月1日交割時,即達成協議將存儲業務出售給c,2006年2月底完成交易,扣除成本獲得42億美元。
2006年2月,又將打印機專用芯片業務出售給arve,2006年5月完成交易,扣除成本獲得245億美元交易中還約定了超額收益分成條款,所售業務板塊達到設定收入目標,受讓方arve另行支付轉讓款不超過3500萬美元。
2006年11月,將圖像傳感器業務出售給美光i獲得5300萬美元,并約定業績指標達到預期目標后,美光公司將另行支付不超過1700萬美元績效分成款。
除此之外,安華高還將與圖像傳感業務相關的知識產權打包出售給另外一家公司獲得1200萬美元。
隨后2007年10月,又將紅外光業務出售,獲得2000萬美元。
然后在這期間,安華高又通過嫻熟的資本運作技巧,不斷的降低財務成本,降低所需要承擔的債券和貸款的利息。
通過快速的資產剝離和債務重組,安華高的財務成本支出壓力不斷好轉,利息債息支出從2006年度的143億美元降到2010年度的3400萬美元,降幅非常明顯。
這樣的操作,顯示了經營團隊和收購方高超的資本運作技巧。
當然,安華高也需要對這些資本運作,進行“知識付費”也就是支付高昂的服務費給kkr和銀湖資本,從實施并購到安華高公開上市,兩家基金從安華高收取的各種咨詢費、顧問費約12億美元。
最后,就是安華高io上市,兩家基金開始“盈利退出”,2005年12月收購完成,用了不到4年時間完成重組上市,兩基金預期收益超過12倍,到2012年,兩只基金基本退出安華高。
而同他們“賺一筆快錢就走”不同,巴倫買下安華高,則是更在意這家未來會居于前五的半導體公司,對于他布局的一些產業的協同作用,因此不但在收購之后,沒有裁減其業務,還對未來的手機、汽車傳感器等相關的業務,進行了針對性的收購和加強。
至于說陳富陽提到的希望安華高在近期io上市的事情
事實上,巴倫在心里其實并不希望安華高這么早上市的,因為馬上就面臨次貸危機了,在一年多以后,次貸危機爆發,那么安華高肯定會受到影響。
不過他本人對于半導體業務并沒有太多的經營經驗,而且在原時空,陳富陽也是帶領安華高在上市之后,通過一步步的資本運作,最后蛇吞象并購了半導體巨頭博通
因此他在這方面,還是決定相信陳富陽的判斷。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