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德國前總理施羅德也在一次以歐盟為主題的研討會上,毫不客氣地對奧朗德上任后的經濟政策進行指責。
施羅德認為,目前的法國就像2003年的德國——德國在當時處于非常惡劣的經濟環境,被稱為“歐洲病人”,施羅德后來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讓德國走出了困境。
施羅德提醒奧朗德說:
“法國總統的競選承諾,最終會在經濟現實的墻上撞得粉碎。”
施羅德認為,奧朗德在就任之后將部分法國工作人口的退休年齡由62歲提前到60歲,這是一個“不良信號”,法國政府沒有財力支撐這一措施。
他還認為,奧朗德為了實現減赤目標,一味增加稅收,這不僅會造成法國資本的外流,也會導致法國就業市場的崩潰。
“只要向外界發出兩三個錯誤信號,我們的法國朋友就會面臨殘酷的現實”。
對此,法國《費加羅報》評價說,施羅德高聲說出了默克爾政府人員不敢公開表達的擔憂。
當法國媒體要求德國總理府和部委官員公開評價法國經濟形勢時,往往會遭到拒絕。
但是,一些德國官員仍然會在私下表達自己對法國經濟形勢的擔憂。
例如,一名德國政府高層官員私下表示:
“《圖片報》有些夸張。法國既不是希臘,也不是西班牙,也不是意大利。但是,法國的情況讓人擔憂。”
這名官員認為,法國的鄰國都在進行勇敢的經濟結構改革,奧朗德在意識形態上與這些鄰國相比顯得孤立。
對德國政府影響力最大的一些經濟學家們一致認為,奧朗德大幅提高稅收,卻在減少開支方面“過于害羞”,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法國經濟窒息并增加失業。
他們認為,只有對經濟進行結構性改革和實施嚴格的預算紀律,才能給經濟增長和就業帶來積極影響。
德國的經濟學家們給奧朗德開出了一系列擺脫經濟困境的“良丹妙藥”:
降低工資成本、廢除35小時工作制、推動競爭、降低稅收、改革退休制度等。
不過,分析認為,奧朗德作為一名左派總統,可能沒有勇氣去采取這些更具有右派色彩的經濟政策。
因此艾希莉對默克爾秘書的話,言外之意就是他們對于奧朗德的一些政策也是不認同的——畢竟眾所周知他的理念偏向左派,而在此之前也并沒有多少執政的經驗,因此在政策方面,帶著些“理想主義”也是正常的。
但說到底,他的這些政策,不管是激烈的加稅,還是繼續放松工人的福利待遇,都會引起法國國內資本的不滿。
相信現實會很快令他調整政策的——相信這些也是德國方面所愿意看到的。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