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若是真的能推廣這樣的一套學術體系,對大唐走進資本主義社會也是一個極大的利好,要知道現在大唐的人是比較少的,人地矛盾也沒有達到后世明清時期那么尖銳。
這個時候,中原文明進行轉向是可以做到的,真到了明清時期,那就叫病入膏肓了,不管是哪個皇帝在位都不可能把占據全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從土地上趕走。
而現在的大唐,真正在土地上刨食的人,相對比例還不如明清時期高,船小好調頭,就是這么一個理。
李湛這樣一道詔令一下,朝臣們的反應倒是頗為冷淡,既不熱情也不消極,他們是看不到千年那么遠的。
可能在他們的心里,李湛之所以搞出這樣一套,也是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的一個措施而已,算是對民生的一種關注。
畢竟現在大唐糧食是不會缺了,倉稟實而知禮節,既然百姓們都能吃飽了,那當然是要關注他們的精神世界了,這么一推導真的一點毛病都沒有。
就是當時最聰明的那撮人,比如房玄齡,甚至是后世來的張居正和王陽明,在李湛掩蓋起來的這顆雄心上,也同樣沒有那么深刻的見解。
沒有學過馬列,沒有親眼見識過工業對社會生產力的急劇推動,任他們再怎么聰明,都不可能想到工科體系的建立,會對社會生產有這么大的作用。
即便是向來以圣人自詡的王陽明,恐怕也不會這么自信,自己能在文明的長河中成為一個道標,對文明史起到這么重大的影響。
要是真的讓他們知道了李湛心中的所想所思,只怕都會覺得李湛是瘋了,不可能會有人把這事當真的。
就像是李湛現在要是對王陽明等人說,他希望進入儒家經典上說的大同社會,只怕他們這些大臣們也會把李湛當做異類。
有這樣的心當然是好的,可現實就是大同社會在儒家學說里,也快要成為一種空想了,或者說,現在已經成了一種空想了。
自從王莽按照儒家經典上的描述想要一步步退回三代之治,達到大同世界的時候,儒家的這么一個政治理想就已經破產了。
沒有人真心覺得大同之世真的可以實現,同理,李湛若是把自己心中的理想說出去,這些官員們只怕會更加迷茫。
不過,李湛的動作其實已經相當小心了,所有的這些發明創作、農業種子,李湛從來都不會說是他拿出來的,絕對不試圖在這樣的東西上分潤什么功勞。
就是制度變革,李湛也沒有妄自想要大刀闊斧的改革政治制度,不管是歷史上學到的看似很好的行省制還是賦稅制上提前改成兩稅法。
這樣的東西,李湛向來是慎之又慎的,他之前的時候可能還有些自傲,覺得這樣的東西,變成是自己拿出來的對自己的皇位會更加有利。
實際上,等到李湛真的成了皇帝以后,立馬就發現自己之前的想法,有些無厘頭了。
作為儒家觀念里的皇帝、天子,這樣的雜事就不應該是李湛這個身份的人去干的,更何況,難道真的有人指望拿出來白糖、火藥、槍炮,就真的可以在大唐為所欲為了嗎?
若是李湛真的還這么想,那他這個皇帝也就干不長了,甚至在史書上的評價會比隋煬帝楊廣更為極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