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三年春,金陵城籠罩在一片肅殺之氣中。接連十三道加急奏折從東南沿海飛遞入京,每一道都沾著海鹽與血跡——倭寇之患已到了不得不除的地步。
奉天殿內,朱元璋將最后一本奏折重重拍在龍案上,聲響驚得殿角銅鶴香爐中的青煙都為之一顫。
“猖狂!“皇帝的聲音如同悶雷滾過殿宇,“區區倭奴,竟敢屢犯我大明海疆!“
階下文武百官噤若寒蟬。兵部尚書李長偷眼望去,只見朱元璋面色鐵青,那雙經歷過無數沙場的眼睛此刻正燃燒著令人膽寒的怒火。龍袍下緊握的拳頭青筋暴起,仿佛下一刻就要拔出天子劍,親自率軍東征。
“陛下息怒。“丞相胡惟庸上前一步,躬身道:“倭寇雖兇,終究不過是癬疥之疾。臣以為當加強海防,令沿海衛所嚴加防范...“
“防范?“朱元璋冷笑打斷,“自朕登基以來,防范了二十三年!結果如何?“他猛地起身,龍袖帶起一陣勁風,“上月臺州遭襲,百姓死傷逾千;三日前寧波急報,倭寇竟攻入縣衙,殺我朝廷命官!“
殿中死一般的寂靜。李長感到后背已被冷汗浸透。他知道皇帝說得沒錯——這些年倭寇越來越猖獗,從最初的騷擾商船,發展到如今敢攻城略地。更可怕的是,背后似乎有倭國大名的影子。
朱元璋緩緩走下丹墀,靴底與金磚相擊的聲響在殿中回蕩。他在李長面前停下:“李愛卿,你以為如何?“
李長深吸一口氣,他知道此刻的回答可能關乎千萬人生死:“回陛下,臣以為當雙管齊下。一面派遣使節嚴詞交涉,一面...整軍備戰。“
皇帝眼中精光一閃:“仔細說來。“
“倭國雖稱臣納貢,實則心懷叵測。臣建議先禮后兵,派使團嚴正申明我朝立場。若其仍縱容倭寇,則...“李長頓了頓,“則當以雷霆之勢,永絕后患。“
朱元璋沉默片刻,突然轉身對侍立在側的太監總管道:“傳鄭和。“
不多時,一位身材魁梧的青年將領大步進殿。雖年僅二十八歲,鄭和卻已因平定云南有功而深得皇帝信任。他行過軍禮,靜候圣諭。
“鄭和,若命你率水師東征,需多少戰船?多少兵馬?“
鄭和略一思索:“回陛下,若只清剿倭寇,兩百戰船、三萬精兵足矣;若要震懾倭國...“他抬起頭,眼中閃爍著自信的光芒,“需五百戰船、八萬大軍,另配火器營。“
朱元璋嘴角微微上揚,轉身回到龍椅前,猛地一拍扶手:“準!“
退朝后,朱元璋在乾清宮秘密召見了李長和鄭和。燭光下,三人圍著一張東海輿圖低聲商議。
“李愛卿,使團人選可有計較?“朱元璋手指輕叩圖上的倭國位置。
李長早有準備:“臣舉薦禮部侍郎張謙。此人精通倭語,曾三次出使琉球,熟悉海路。且膽識過人,前年暹羅使節無禮,他當場駁斥,維護國體。“
朱元璋點頭:“朕記得此人。好,就定他了。“說著轉向鄭和,“水師準備需要多久?“
鄭和目光炯炯:“回陛下,三個月內,臣可集結福州、泉州、廣州三地水師精銳。新造的火龍船二十艘也已完工,每船可載神機炮八門。“
皇帝眼中閃過滿意之色,但隨即肅容道:“記住,使團先行。若倭國肯嚴懲寇首,交出兇手,則兵戈可止。若不然...“他眼中寒光一閃,“就讓東海之水,染紅倭島!“
次日清晨,張謙在府中接到圣旨時,手中的茶盞差點跌落。他雖精通倭語,卻從未踏足倭國本土——那是個以刀劍說話的野蠻之地。
“張大人,陛下口諭,請您即刻入宮面圣。“傳旨太監低聲道。
兩個時辰后,張謙跪在乾清宮的金磚上,額頭緊貼地面。他能感覺到朱元璋銳利的目光正審視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