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迫不及待地接過秘折,迅速展開細讀。折子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津南三府二十八縣的詳細田畝數據,每一家豪強占有的土地數量,逃稅數額,甚至還有他們與地方官員往來的證據。數據之詳盡,令朱元璋都感到驚訝。
隨著閱讀深入,朱元璋的手開始微微顫抖。他知道津南土地兼并嚴重,但沒想到已經到了如此地步!最令他震怒的是,其中幾個大肆兼并土地的豪強,竟然是他當年一起打天下的老部下!
“混賬東西!“朱元璋猛地合上秘折,眼中怒火幾乎要噴薄而出,“朕給他們高官厚祿還不夠?非要與民爭利,挖朕的墻角?!“
林澈靜靜地站在一旁,注視著朱元璋的表情變化。作為跟隨朱元璋多年的謀士,他深知這位開國皇帝對貪官污吏的深惡痛絕,更明白土地問題在朱元璋心中的分量。
沉默了片刻,朱元璋終于將秘折放在一旁,臉上露出一絲疲憊和猶豫。他揉了揉太陽穴,聲音低沉:“先生,你覺得朕該如何處理津南的土地問題?這事關民生和國家未來發展,朕一直為此犯愁。“
林澈略一沉吟,拱手道:“皇上,土地乃立國之本,民生所系。津南之弊,實為全國之縮影。若不及時整治,恐釀成大患。“
“朕何嘗不知?“朱元璋長嘆一聲,“但牽一發而動全身。這些豪強多與朝中大臣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若處理不當...“
林澈明白朱元璋的顧慮。大明開國不久,朝堂上的勢力盤根錯節。那些功臣勛貴,雖然現在大多安分守己,但一旦觸及他們的根本利益,難保不會聯合起來對抗皇權。
“皇上,臣有三策,或可解此困局。“林澈緩緩道來。
“先生快講!“朱元璋眼前一亮。
“其一,清丈田畝。派欽差大臣赴津南,重新丈量所有土地,登記造冊。凡隱匿不報者,一律沒收充公。“
朱元璋點點頭:“此法甚好,但恐怕會遇到阻力。那些豪強與地方官勾結已久,必有應對之策。“
林澈微微一笑:“故有第二策——追繳逃稅。按新丈量的田畝數,追繳過去五年所逃稅賦。繳不起的,以田抵稅。“
朱元璋眼中精光一閃,手指不自覺地敲擊著案幾:“如此一來,那些占田過多的豪強要么大出血,要么就得吐出部分田地...“
“正是。“林澈繼續道,“第三策,分田于民。將沒收和追繳得來的田地,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耕種,朝廷收取合理租稅。如此一來,流民可安,盜賊自息。“
朱元璋站起身,在御書房內來回踱步,思考著林澈的建議。這三策環環相扣,確實能從根本上解決津南的土地問題。但...
“先生,此法雖好,但若在津南推行,恐怕會引起其他地區豪強的恐慌。若他們聯合起來...“朱元璋沒有說完,但意思已經很明顯。
林澈從容道:“皇上所慮極是。故臣建議,先在津南試行,觀察效果。若行之有效,再逐步推廣全國。同時,對配合改革的豪強給予一定補償,如減免部分稅賦或授予虛職榮譽,以安撫其心。“
朱元璋停下腳步,目光灼灼地盯著林澈:“先生這是要讓朕又打又拉啊。“
“治大國如烹小鮮。“林澈引用老子的話,“火候太過,則焦;火候不足,則生。改革之事,急不得,也緩不得。“
朱元璋突然大笑起來,笑聲在御書房內回蕩:“好一個'治大國如烹小鮮'!先生此言深得朕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