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的初夏,空氣中已帶著幾分燥熱。奉天殿內,朱元璋端坐在龍椅上,手指輕輕敲擊著扶手。他的目光掃過殿中文武百官,最后落在御案上那摞厚厚的奏折上——全是關于津南地區土地荒廢的奏報。
“陛下,津南三府十六縣,已有近半田地無人耕種。若再不解決,恐秋收時分會釀成大禍啊!“戶部尚書楊靖手持笏板,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
朱元璋眉頭緊鎖。自三個月前接到第一份奏報起,他已連續下了七道圣旨,調撥錢糧、減免賦稅、甚至遷移人口,可津南的土地依舊大片荒蕪。這在大明開國之初,實在不是個好兆頭。
“劉愛卿,你怎么看?“朱元璋將目光轉向站在文官首列的劉伯溫。
劉伯溫輕撫長須,沉吟道:“臣以為,津南之事蹊蹺。尋常災荒,朝廷賑濟后當有緩解。如今種種措施皆不見效,恐怕...“他頓了頓,“恐怕需陛下親臨,方能查明真相。“
殿中頓時響起一片附和之聲。朱元璋微微頷首,這正是他心中所想。作為從底層打拼出來的皇帝,他深知許多問題不到現場是看不明白的。
“好!傳朕旨意,三日后...“
“陛下且慢!“
一個清朗的聲音突然打斷了他的話。滿朝文武皆驚,何人敢如此大膽?朱元璋抬眼望去,只見國師林澈從文官隊列中緩步走出,一身素白道袍在朱紫官服中格外醒目。
“林國師有何高見?“朱元璋壓下心頭不悅。這位年輕國師雖時常語出驚人,但確實有過人之處。
林澈拱手一禮,直起身時眼中閃爍著銳利的光芒:“臣以為,陛下親赴津南,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勞民傷財,徒勞無功。“
此言一出,滿殿嘩然。劉伯溫眉頭緊蹙,楊靖更是驚呼:“國師此言差矣!陛下親臨,方能震懾地方,查明實情啊!“
朱元璋抬手止住眾臣議論,盯著林澈道:“國師何出此言?“
林澈不慌不忙,從袖中取出一卷竹簡:“因為三個月來,朝廷對津南采取的所有措施,思路都是錯的。“
“什么?“朱元璋猛地站起身,龍案上的茶盞被震得叮當作響。他為津南之事夙夜憂嘆,召集重臣商議不下十次,如今竟被全盤否定?
殿中氣氛驟然緊張。錦衣衛指揮使毛騏的手已按在刀柄上,只等皇帝一聲令下。劉伯溫急忙打圓場:“國師慎言!陛下為津南之事殫精竭慮...“
林澈卻恍若未聞,展開竹簡:“臣請陛下先看這份調查報告。這是臣派弟子暗訪津南十縣所得。“
朱元璋強壓怒火,示意太監將竹簡呈上。他展開一看,臉色漸漸變了。竹簡上密密麻麻記錄著各地實情:官府賬冊上寫著已發放的賑災糧,百姓卻從未見過;名義上遷移來的農戶,實際上根本不存在;甚至有些所謂“荒廢“的土地,其實一直在耕種,只是被地方官謊報...
“這...這怎么可能?“朱元璋的手微微發抖。他抬頭看向林澈,眼中既有震驚,也有懷疑:“國師如何證明這些屬實?“
林澈從懷中取出一個小布包,打開后是幾把不同顏色的土壤:“這是臣弟子從津南各地帶回的土樣。請陛下對比戶部存檔的津南土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