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活了60幾年,也是第一次聽說這等咄咄怪事。”
今天圣心懷疑李侍堯,明天就能懷疑在座的所有人
你老劉家三代人,都踏馬的一個德性。關鍵時刻假裝“憂國憂民”,不顧同僚,不顧大局。
乾隆一時間只覺得頭疼,對于李、崇二人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
惱火道
“傳旨,李侍堯崇道皆戴罪入京,交三法司審查。”
“嗻。”
這下輪到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的掌門人頭疼了。
乾隆冷不丁的又說道
“你們倆還是應該感謝李侍堯的,畢竟他把和琳、于運和給帶出來了。”
于敏中、和珅頓覺口苦,只能托詞
“這都是托了皇上的洪福。”
“不必緊張。江寧城那么大,突圍出來也很正常,福長安也隨他們一起沖出來了嘛。”
有時候,
語言藝術就是這么的微妙。
總之,乾隆莫名其妙的一番話,搞的二人心里暗自叫苦,這渾水怎么就濺到自己身上了。
于敏中突然心中一震,連忙稟告道
“老臣還有件事,需向皇上稟報。”
“講。”
“臣的家族100余口陷在江寧,后不知為何,賊酋又釋放了他們。如今人在淮安府避難。”
“哦”
“或是賊酋不知他們身份,故而勒索錢財后,就沒有加以戕害。”
“這么說來,李郁此人倒是不嗜殺”
“似是如此。此僚或是為了收買人心,裝出一副大度模樣。”
一番君臣奏對,語言藝術含量很高。
若是普通人聽了,只覺平淡無奇。
可殿內角落伺候的總管太監秦駟,卻是聽出了許多的兇險。
前些日子,粘桿處的人早就匯報上來了。
于氏家族有一小半人陷在了江寧城,被賊兵俘虜。后賊酋親自下令釋放,派人駕船送至江北。
據查,仍有五六個年輕女子失蹤,許是被賊兵禍害了。
乾隆倒不會因為這件事就覺得于敏中和李郁有勾結。
老皇帝雖刻薄寡恩,多疑殘忍,但并不傻。
今天只是想敲打一下于敏中這個老東西,順便檢測一下他的忠誠度。
結果大體滿意
打了一巴掌,就該給個甜棗了。
乾隆話鋒一轉
“于運和是伱的大兒子吧有功名嗎”
“回皇上,犬子今年四十有二。舉人功名,老臣一直訓斥他,要潛心科舉,堂堂正正的入仕。”
“不必如此。他既然署理江寧通判了,任上勤勉,那就留在淮安做個督糧道吧。”
于敏中一愣,隨即磕頭謝恩。
江蘇省本有兩名正四品督糧道。如今江南失陷,駐地自然不能循舊例,只能特事特辦,暫且移江北。
放在往日,糧道絕對是個肥缺。
放在今時今日,卻是個地雷。
如果可以選的話,于敏中毫不猶豫,會讓大兒子速速入京,隨便在哪個衙門應個差,哪怕是理藩院也行啊。
和珅開口了
“奴才請旨,和琳乃是胞弟,年幼無狀,忝在總督府做個微末筆帖式,如今”
乾隆擺擺手
“到理藩院,繼續做筆帖式吧。薪俸是微薄了點,不過有你這個哥哥可以打秋風,倒也餓不著。”
“謝主子。”
同樣是顯赫家族出身,
于氏大公子,成了正四品糧道,還直接跳過了署理。
和府的弟弟,依舊是七品筆帖式,除了那幾兩薪俸,一只耗子都指揮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