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的車間,按照先后工序流程分布。
鉆槍管、切削、零部件加工、打磨、木匠、漆匠、組裝、都是分開的。
張有后滿手油污跑了出來,下跪行禮。
“不必如此,起來吧。你簡單匯報一下生產進度和困難。”
很顯然,張有后有些慌張。
解釋的有些結巴,甚至語無倫次。
李郁并不介意,頻頻點頭,并且提出一些疑問。慢慢的,張有后語速也放慢了,逐漸不結巴。
“目前,限制產量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是不合格品比例太大。”
山谷最深處是試槍裝箱區域。
棚子下,油紙布上。
堆積了好幾層成品燧發槍。
張有后連忙拿起幾支,擺放在長條桌上,指著其中一支說道
“王爺請看。這支都不用試槍,直接判定為不合格品。”
李郁拿起來,就明白問題在哪兒了。
燧發機構組裝的很松散,板簧擊打力量不足,準星還有些許的歪斜。
“不合格品比例,大約有多少”
“十之三四。”
“怎么處理”
“退回去,讓老師傅重新修繕。之后有一半能勉強合格,有一半只能拆掉,拆合格零件用,其余的回爐重融。”
李郁的臉色變得很陰沉。這樣的結果,他不能接受。
“日產量多少”
“如果只造燧發槍,一天最多500支槍,剔除不合格品大約三四百支可裝備軍中。”
“老陳,一天20萬斤的生鐵,再精煉后最差也有10萬斤精鐵。都用在哪里”
老陳趕緊說道
“除了造槍,其余的還用于打造工具、農具。部分精鐵料裝船運到江寧打造刀劍盔甲,還有部分會送到西山島鑄炮。”
李郁搖搖頭,這樣太浪費人力了。
“將我治下各府鍛造冷兵器的熟練匠人全部遷到這里,家眷可隨行,免費房子。”
“是。”
張有后又變的很惶恐,手不知往哪兒放。
李郁忍住怒氣,詢問他
“你覺得問題出在哪兒怎么提高產量我希望日產量提高到800支燧發槍、100支大抬槍、50支短手銃。”
“現在的畜力、水力機床不如西山的那套蒸汽機床。另外就是吸收了大量新手學徒,手藝太差。”
李郁直接開口,打消了他某種想法
“西山槍炮廠的那些熟練匠人不可能都搬到這里。你寫封信,讓你老爹來協助2個月。”
“是。”
離開后,衛隊長李小五忍不住小聲問道
“義父,我們的燧發槍庫存還有七萬支呢。”
李郁平靜的說道
“我正在逐步下發,凡我麾下的非戰斗人員也要人手一支,甚至包括家眷。”
“根據第一軍團的經驗,至多500發后燧發槍的壽命就步入晚年,散布擴大,建議淘汰。如果是快速不停的射擊超過40發,一場戰役結束就建議淘汰。”
“另外,和清軍接壤的州縣城池需要提前儲備大批的糧食武器。一旦打起來,最好做到守軍一人兩支甚至三支燧發槍,如此才能提高火力密度。”
“所以,你明白了嗎”
李小五黯然,點點頭。
這么算起來,產量是真的緊迫。
這也是參謀本部署理大臣,譚沐光上任后遞交的第一份報告槍炮產量和消耗的分析預測。
沒過幾天,老張廠長來了。
當天就拿出了新的規章制度,每個流程提拔工頭一名。
不合格品率定為1成。
一旦超過這個數字,工頭的工錢扣一半。低于這個數字,工頭的工錢翻一番。
另外,以之前的平均產量為基準。
每超出1成,所有人當月多發1成的獎金。
簡單粗暴
將產量和質量的矛盾轉化成工頭和工人之間的矛盾,同組工人和工人之間的獎金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