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倒沒有。飯菜一模一樣,就連那熏雞都是一樣重量。”
前兩日,李侍堯的那份魚略小一圈。
他當場就砸了飯菜,賞了獄卒兩耳光。
獄卒還只能訕笑著,打掃干凈后換了一份新的。
同伴稍微年長,嘆了一口氣,安慰道
“拿著。”
年輕獄卒袖子一沉,左右環視無人,小聲問道
“這么多”
“拿著吧,兩位大人的家眷送來的。尚書侍郎員外郎主事都拿了,我們跟著喝點湯。放心吧。”
看在沉甸甸的銀子份上,瞬間不委屈了。
得,就當是伺候親爹了。
人生就是這樣,思路一轉換,豁然開朗
而江南的各縣衙門口,都在同時上演一幕“父慈子孝”劇。
東山青年文官學校面試合格的那些人,在約定的日期早早趕到所屬地縣衙報名交費。
卻看到告示上,入學條件增加了一條
“3代血親中,凡有在吳王麾下從軍者,優先入學”
“軍爺,這是什么意思”
一名身穿李家軍軍服,左側掛佩劍,右側懸手銃的隊長,面無表情的解答
“字面意思。”
“報名合格的人太多了,誰不想當文官哪兒有那么多衙門安置所以加一條入學門檻,優先挑選對王爺忠誠之人。”
圍觀的人進退兩難。
懷里揣著30兩銀子,感覺滾燙。
隊長站在臺階上望著這群走又不想走,報名又不想報名的人,說道
“王爺仁德,無需層層科舉,低門檻招士。從蘇州到杭州,從江寧到徽州,衙門口的椅子八成都空著。如今是靠著一幫舊胥吏撐起秩序。”
“第一屆學生只要順利畢業,立馬補缺。越往后,這門檻就越高。”
“到時候,一年300兩學費打破頭都擠不進來,從軍也沒用。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
“我,報名從軍。”
一個30歲左右的漢子沖到面前,還拉著一個十幾歲的少年,額頭全是汗水。
隊長露出了笑容
“進去吧。”
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后面就好辦了,十幾對父子跟著往前擠。局面總算打開了。
一下子戳到了江南百姓的軟肋當官
為了子女入仕,銀子可以舍,命也可以舍
隔壁街茶樓二樓,
站在窗口的宣傳署長賈笑真松了一口氣,總算不負王爺
王爺組建第4軍團,要求兵源本土化,全部來自江南民間,還要自愿。
這個要求簡直比登天還難
但是在捆綁了東山青年文官學校的入學門檻后,就一點都不難了。
有許多人私下勸諫過,覺得此舉代價太高。
只要打的下江山,還怕沒人來做官簡直比太陽西邊出來還可笑。
至于說江南人不愿從軍,那就算了。
這片土地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換塊區域募兵旗一豎,銀箱打開,兵員要多少有多少。
李家軍內部沒人理解李郁的真實想法。
他如此大費周折,目的是為了提煉出一塊基本盤。
唐朝以來,江蘇北部除外都是大一統王朝最理想的地盤。
民心順,土地平、錢糧多、天災少,商業繁榮。能夠為朝廷源源不斷的賦稅、糧食、士子。
任何一個帝王都會牢牢的攥在手里,把“王化”秩序長期的推行下去。
假如把帝王比喻成牧民,各省比喻成圈內的牛。
蘇牛,就是圈內最優質奶牛
沒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