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署的成立是一個信號。
意味著技術匠人的地位上升,可以和士子、武官們并列。
一個行業的地位高低就看是否能和權力掛鉤。
歐洲的商人、發明家、文學家們地位崇高,實際上也是基于這個道理。
成功的商人們可以進入議會,優秀的發明家可以獲得貴族頭銜,文學家們甚至可以成為皇室的座上賓。
背后的意味也是這兩個字權力
沒有合理的激勵,人就沒有動力。
違背人性的大政都是無法長久的。
或許可以推行一時,但終究會像冰刀一樣,在所有人的注視下融化消失。
離開金山衛,李郁換乘了一艘內河平底船。
駛入內河水道,直接上溯至太湖。
一路上風平浪靜,風景如畫。
為了視察自己的地盤,李郁干脆令人搬來了一張椅子坐在船頭。
通過千里鏡觀察沿河的村莊、道路、稻田。
半個時辰后,李郁再次回到艙內看書。
王府人人皆知,王爺一般不看正經書。府中24史都不全,僅有一套宋史。所以宋史是王爺唯一看的正經書。
途經青浦縣時,前知府黃文運上船奏報工作。
他這段時間的職責是水利和農田灌溉。但沒有明確官身,身份略尷尬。
“下官拜見王爺。”
“免禮,坐吧。”
黃文運小心的坐了半邊椅子,掏出十幾張紙。
“這是下官的工作簡報。”
李郁放下手里的宋史,開始一張張的翻看。
黃文運是個能吏,能從貧寒學子做到一方大員的沒有笨人。
圖紙上,
毛筆繪制的府縣灌溉水系圖。
凡是他疏浚過的,凡是新開挖的,都用不同顏料的水粉描過,旁邊還有小字簡介。
李郁滿意的點點頭,
江南不缺水,但大動脈不缺水,不代表毛細血管不缺水。
“下官深刻琢磨體會了王爺的良苦用心。打通最后1里路,充分發動了各村閑置勞力,以獎勵和自愿相結合的方式,成功發動沿渠百姓積極參與。”
李郁愣了一下。
這話怎么聽著忒耳熟
“獎勵和自愿相結合,是什么模式”
“回王爺,開挖水渠也是造福附近百姓。下官只是和他們一講,他們就熱烈響應,而且只肯收一半的工錢。”
“如此說來,百姓們的覺悟很高啊。”
“是啊,是啊。”
李郁沒有繼續在這個問題上糾纏,正如他看史書的一貫觀點歷史,宜粗不宜細
差不多就得了,別踏馬的細致考究。
細起來的后果很嚴重。
能從文字之間挖出一頭大象來,把房頂給撐爆了。
又翻過一張紙,李郁覺得眼熟。
問道
“這就是我們現在走的這條河道吧”
“對,下官把這條路線命名為東太內河水道,東海太湖。”
“凡是1500料平底船走不了的河段都要疏浚。這條水道早晚要成為黃金水道,不能太小氣。”
黃文運眼珠子一轉,就猜到了幾分。
一條流淌著黃金的水道
王爺肯定是要開海禁和洋人做出口海貿。
海、河聯運,貨物在金山衛集散。物產豐富、腹地安全,河網密集。妙,妙啊。
不過他沒有吭聲,
目前身份尷尬,莫要學楊修。世間太聰明的人,容易夭壽。
不過回去之后可以偷偷讓家人在金山衛買點地。
沒有人比自己更了解這條水道
萬一在新朝混不開,做個富家翁也不錯,坐在家里收租,能吃三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