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征收秋糧的智慧李郁領先200年
苗有林將第2軍團的人事調整情況,書面呈報了李郁。
李郁看完了,批閱“知道了”。
風淡云輕
最近天氣晴朗,正是秋收的好時節。
經濟大臣范京把麾下所有人手全部撒了出去,征收皇糧。征糧結束之日,就是西線戰事開打之日。
目前各地堅決打擊清軍的越境襲擊破壞,為秋收護航。
為了震懾清軍,
各軍團甚至把打死的綠營兵首級砍下來戳在樹枝上,豎在雙方的中間地帶。
俘虜則是押送去了馬鋼。
一路敲著鑼,舉著“統征秋糧”的旗幟,沿路吆喝。
其中痛苦,只能忍氣吞聲。
還有火耗、平余、某捐之類的中間環節,最終實際上每畝地所需交銀,是要達到1兩5錢的。
這個數字是經過實地考察和精密計算的。
農夫手里沒有現銀。就必須把米先送去米鋪子換成現銀然后再交稅。
船隊靠岸后,2個原衙役帶領著臨時招募的壯丁。
見到官差催糧,
清廷大概征收每畝地收成的六分之一。
首船掛著旗幟統征皇糧
“前面停泊。”
按照豐年江南的米價算,一石米120斤在22兩左右。一畝地的總收成就是8兩余。
這其中還有一個巨大的不確定因素。
一個月前就陸續得到通知的松江府安亭鎮農戶們趕緊扛起麻袋,裝上獨輪車。
所以吳王的60斤米是實打實的。
實行的是實物糧和銀子相結合的收取方式。
數據參照清史稿和賦稅全書,寫歷史文一旦涉及客觀數據很頭疼,不精確沒有真實感,精確又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作者君也算是理解了歷史分類大神多災多難,命運多舛的原因。
露天挖礦沒有技術含量,只需苦力。百斤消耗一窩頭,很劃算。
既能展現自己的寬仁,和清廷形成對比。又不至于過于寬仁,被百姓懷疑是不是傻
古人早就說了
地方官可能會玩一玩金融手段,少收實物米,多收現銀。
不怕俘虜們不賣力,旁邊有鞭子和鋼刀呢。干活效率比江寧籍工人高多了。
里外里一折騰,又是扒下一層血淋淋的皮。
伙計只管稱量登記百姓的交糧數量。按日拿工錢,每日4錢銀子,包三餐,待遇不錯。
一隊空船,行駛在吳淞江上。
另外,清廷會玩金融,吳王不會玩金融,吳王只收稻米。
“是。”
清朝,江南的水稻畝產量大致是450斤。
但我大清自有國情。
聽起來這個比例似乎也還行,屬于可承受的負擔。家里種過田的人都懂
“交皇糧嘍。”
乾隆時期,
吳王大概征收每畝地收成的七分之一不到。
李郁基于大清國情、民眾心理、還有歷史實情敲定的這個數字。
這種奇怪的搭配方式是李郁的發明。
船頭發號施令的是經濟大臣麾下的一名文書,站在他旁邊的是一名臨時征調而來的商鋪伙計。
更有甚者,只能從米鋪子換來銅錢。
如果全部折算成銀子的話,相當于對于每畝地征收7錢3分銀子,外加徭銀2錢1分,總計每畝交銀9錢4分。1兩10錢,1錢10分。
9錢4分,大致相當于每畝地收入的九分之一。
2個月前,
李郁就開始布置此事,要求每畝田交納60斤稻米。
然后官府宣布只收銀子。農夫們就必須去錢莊拿銅錢換銀子,再被扒一層皮。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你要是只收30斤,百姓會害怕的。要么懷疑李郁腦子進水,要么覺得李郁的路肯定走不遠。
這其中的邏輯看似荒誕,實則很合理
村公所按照之前厘定的田畝數量,給每戶下發了加蓋紅章的一張執照民戶交糧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