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挨家挨戶的通知
屆時鑼一響,船一到,自己麻溜地去交糧。
當場交,當場清。
清了,今年你就不需要和官府再打交道了。
若是拖延誤了時辰,對不住。
自己需要把糧食交到指定的地點去,過期不到,全家充軍,咔咔咔。
安亭鎮,
七寶村的吳老六帶著全家人推著幾輛獨輪車瘋狂的奔跑。
村公所的人說了
前20位交糧的有獎勵。
他咬著牙,操控獨輪車狂飆田埂,急速甩尾多次,終于領先一步趕到了河邊。
“軍爺,我要交糧。”
“憑證”
吳老六趕緊掏出折疊的好好的交糧憑證,遞上去。
“過稱。”
吳老六家有12畝地,條件中等,好在家里孩子不多,日子倒也湊合。
以當時生產力計算,一畝田的糧食產出勉強夠養活一個壯勞動力。
過稱的伙計大聲報道
“720斤,過。”
收完糧,文書在那張紙上蓋了一個紅章
“1776,完稅證明。”
吳老六小心翼翼折疊好,包進油紙布里塞入懷里,轉身欲走。
“老鄉別走,你的獎品。”
一把嶄新的長柄鋤頭,淬火鋼口一看就很結實。木柄上還烙了一行黑字積極交糧戶
烙字工序并不麻煩。
馬鋼的人找了塊鐵,仿照活字印刷。
燒紅了在木柄上輕輕一按,字樣就出來了。
吳老六眉開眼笑,媽的,居然見到回頭錢了。真他娘的開天辟地第一次
突然,他想起了一件事
“軍爺,你們還沒問我名字戶籍呢得在魚鱗冊上勾掉。”
一名官爺,嚴肅的說
“不必了。王爺有令,以后不看魚鱗冊。村公所挨家挨戶瞧一眼那張紙就行了。”
“那,那要是遺失了呢”
“以抗糧論處,充軍。”
吳老六目瞪口呆。
這是李郁的創舉
征糧時不需對照魚鱗冊,省時省力高效。若是一個個對號入座,那個工程量太大了。
只管收糧,其他一概不管。
1個月后,
村公所的人上門查看證明,范京再派些人隨機抽查。
船艙內,一袋袋糧袋子摞起來。
一艘滿了就換下一艘。
目前的地盤大部分區域可實現水運收糧,又是節約了很大的人力物力。
一艘船的運載量可以抵得獨輪車一二百輛。
李郁把算計做到了極致。
糧食袋子都是農夫自己扛著扔到船艙里。
別小看了這幾步路的工作,如果都雇人來干,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望著那一袋袋甩進去的糧食。
被雇傭來的伙計,忍不住提醒文書
“官爺,這些糧食都沒有開袋取樣,萬一麻袋里”
文書矜持的笑笑,模仿經濟大臣范京講話的樣子
“王爺仁義,信任百姓。”
“他老人家說過,江南百姓溫良敦厚,不會做那沒臉沒皮之事,不必抽檢。我以君子之心待百姓,百姓必定以赤子之心回報我。”
伙計聽得很感動,旁邊排隊的農夫們聽了甚至感動的抹眼淚。
實際上李郁的真正想法是省時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