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仗頗為詭異。
清、吳兩軍都很謹慎,忙著增兵!
午時1刻,
吳軍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呼,江北會戰的最高指揮官,林淮生來了。
醒目的大纛旗下,
林淮生內罩鎖子軟甲,外穿吳軍制式軍服,頭戴飛碟盔,騎一匹黑馬,威風凜凜。
此時,
戰場刮起微風,帶來陣陣涼意。
天空并無云彩,故而無陰雨之虞。
……
海蘭察身穿鑲黃旗棉甲,勒馬佇立在軍陣之后。
他那鷹隼般的眼睛盯了一陣對面的主帥,不屑道:
“賊酋還是個練家子。”
涼州鎮總兵哈馬木恭維道:
“在都統面前,什么武林高手都是白給。”
雙方的主帥很悠閑,
中低級軍官很忙,忙著排兵布陣。
吳軍在東,清軍在西,中間隔著3里。
清軍的陣型有3層。
第1層是副將李久霖的炮營,120門各類口徑的火炮。
第2層(步兵)是延綏鎮、河州鎮、西寧鎮、寧夏鎮。
第3層(步兵)是太原鎮、兗州鎮、大名鎮、南陽鎮。
然后是中軍,海蘭察率一眾高級將官所在。800索倫兵護衛中軍,同時充當戰略預備隊。
兩翼是涼州鎮、肅州2鎮馬隊。
清軍調兵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一般都是按比例抽調外省援兵,絕不超過本鎮總兵力的5成。
所以這些鎮并不是傾巢而出。少的僅有千余人,多的接近三千人。
……
反觀吳軍,
軍陣就比較古怪了。
最前凸出部是第1派遣軍4個方陣,以及混雜在方陣周圍的散兵小隊。
其后是第1軍團。
以營為單位,只列3排,在空中望去就像是一條細長的水蛇。再細看會發現其中混雜著很多抬槍手。
再之后,是第2軍團的步兵方陣,7個方陣一字排開。
最后是近衛軍團和中軍。
火炮居然布置在大軍的兩翼。
總兵力對比:
清軍1萬5千人。
吳軍1萬1千人。
火炮數量大體對等,都超過了百門。
另外,清軍兩翼共計有2000馬隊,吳軍則是全步兵陣容。
如果海蘭察不講武德的話,
背靠江北大營,他可以把6萬兵全部拉出來。
……
“總指揮,輜重營已經卸空了大車,讓他們后移嗎?”
“不,到側翼保護火炮陣地。”
“是。”
于是,吳軍側翼火炮陣地又多了一道輜重車組成的間斷環形工事。
海蘭察耐心地看完了全部過程,
對身邊的人講道:
“吳軍當中定然有歐洲軍官。”
哈馬木一愣,問道:
“都統如何知道?”
“他們的軍服、兵器、戰法都透著一股濃濃的歐洲軍隊味道,本官征討準噶爾,征討緬國都曾見過。”
“偽吳王原來是個漢奸。”
哈馬木罵罵咧咧。
……
吳軍中軍,
苗有林皺眉:
“世人都說海蘭察是個妖將,暴躁沖動。下官怎么觀他,穩如老狗?”
林淮生依舊面無表情,舉起馬鞭:
“那我們就先攻一陣,擂鼓。”
舉著小紅旗的傳令兵,縱馬從軍陣間隙狂奔到陣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