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美事,10年難遇。
而在交通閉塞的時代,許多人會無緣這次恩科。因為無法獲得信息,或者來不及在10日內趕到考場。
住在省城附近的秀才們,就顯得很幸運了。
他們早早趕到,準備參考。
而關于“去江蘇補缺”到底是美事還是禍事,不同的階層有不同的理解。
京旗子弟避之不及。
地方大族也視同雞肋。
可寒門秀才,卻覬覦的幾乎發狂。
……
恩科!
錄取比例高,中舉了就立即授官,補知州、同知、知縣、縣丞一類的實缺。
戰區又如何?
若不打仗,這等美事能輪到自己?
按照正常流程,得先過鄉試,再參加會試,最終二甲登科,也不過派去偏遠小縣做個知縣,然后慢慢熬。
明清兩代,知縣升遷難都很突出。熬到致仕的年齡都未必能更進一步。
彼之砒霜,我之蜜糖。
魯西的秀才們,或乘驢車,或步行,或坐船,發了瘋般星夜趕路,目的地——濟南府。
孔孟之鄉的書生們誰不懷有一顆炙熱的進取心。
其實這也沒什么好鄙視的,
……
明眼人都看出來了。
今年的山東恩科很不尋常。
事先沒有一點兆頭,乃是乾隆突然的決定。
在他決定集體抹掉江北官吏的那一天,他就在琢磨“填缺”的事。
戰時,
要能人,要實在人。
京旗七竅玲瓏,八面來風,實在人不多。
很快,
他就琢磨到了一個群體——寒門秀才。
這些距離鯉魚跳龍門十萬八千里的書生們,一旦授官,肯定會特別珍惜,特別感恩。
他們一定會忠誠的執行皇命。
所以,
老皇帝乾綱獨斷,把紀昀這個聽話的奴才派去了山東作主考。
只能說,
乾隆把一切都看透了。
紀昀循規蹈矩,嚴格遵守皇命“簡拔一批寒門小戶讀書人,要信奉名教,忠貞可靠”。
……
恰逢前任衍圣公孔昭煥去世,乾隆欽命其長子孔憲佩襲衍圣公,并擔任副主考。
這是一種禮遇。
榮譽大于實際。
“紀大人,請。”
“孔大人,請。”
關于山東酒桌的傳統禮儀問題,紀昀和孔憲佩2人進行了反復、親切的謙讓。
最終,
孔憲佩坐在了正對門的位置——主陪。
山東學政坐在了他對面,也就是背對門口的位置——副陪。
濟南知府坐了叁陪的位置,廣西司主事、兼濰坊煤礦總監督于時和坐了四陪的位置。
以上各“陪”,是東道主一方的。
“賓”,才是所宴請的客人坐的位置。
紀昀坐在了孔憲佩的右手邊——主賓。
一位隨紀昀下來的禮部主事坐了副賓的位置。
另外兩位隨從,則是三賓、四賓。
……
山東的座次文化十分講究,容不得一絲怠慢。
主陪和主賓的椅子,比其他人要高出半寸。
面前的餐具也更奢華。象牙筷、玉酒杯、金筷托,彰顯身份。
主陪孔憲佩先敬酒3杯,說了一些場面話。
副陪學政大人接著敬酒2杯,說的比較文縐縐。
其余陪,接棒敬酒1次,再次增進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