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塘村、陳家村只是整個鶴山縣土客矛盾的一個縮影,而鶴山又是兩廣的縮影。
……
“不止是陳家村,好多廣府村子都在搞團練。”曾懷古眼神閃爍,“你說,他們搞團練要對付誰?”
呂大有,王顧左右而言他:
“南洞村的老黎花1兩銀子托熟人打聽了,廣府村組建團練,是經過衙門批準的。”
于此同時,
豐塘村外的小河邊。
倆客家少年望見河里飄著一小捆柴禾,撿了根樹枝,結果沒夠著~
“走,前面有個存水彎,我們到那撿現成的。”
倆少年順著河流往下走。
突然,
倆人傻眼,柴禾被人截胡了。
陳家村的一群少年恰好在存水彎處收地籠,得來全不費功夫。
……
“這捆柴禾是我們先發現的!”
“呸!”
“不許走,必須分一半!”
“見面分一半?你們客家人要占地主啊?”
“撲街仔~”
少年們的罵戰很快升級為,隔著不寬的小河互扔土坷垃。
豐塘村一少年運氣不佳,被硬土塊砸破了額頭。
見了血,
兩邊都慌了,畢竟還是孩子,于是各自撒丫子溜回家尋找庇護。
……
豐塘村,
曾懷古端著一碗咸菜稀粥,半天沒有下筷子~
他總覺得,事態在變糟。
沒有理由,就是一種生存直覺。
所謂客家人其實是個寬泛的稱呼。
指的是向南集體遷移躲避戰爭的北方漢人百姓,在逃難的路上不斷融合,最終形成的一個集體概念。
客家人的血脈里,有兩個關鍵詞——流浪、斗爭。
在贛南,和江右人斗。
在廣東,和廣府人斗。
在廣西,更是打的昏天暗地。
……
這么一種殘酷的篩選機制下,最終活下來的都是強壯、兇狠、團結的。
也因為如此,
贛、粵、桂3省官府對于客家人一直報以極大的警惕。
從官府的角度出發,也很好理解。
地方官府從客家人手里收不到什么錢糧,還得經常提防著他們作亂。
一群擅長遷徙,組織程度高、抱團斗爭意識強烈、聚居在山中的流民,集齊了造反的全部因素。
兩廣官府的應對辦法是募兵,招募客家強壯男丁加入綠營,駐外省。
既是羈縻,也是釜底抽薪、
……
陳家村,建村歷史超過700年。
農耕為主,經商為輔,偶爾也出過幾個秀才,但總體來說文風不盛。
全村以血脈為聯系,什么反清復明、彌勒降生、除暴安良、村民們都不感興趣。
除了交納錢糧不積極,年年拖欠,其余沒什么讓官府警惕的表現。
陳家村,還有練武傳統。
農閑時分,
青壯們都喜歡打一套拳——陳氏太極拳。
……
豐塘村被打破頭的少年,其爹媽叔伯堂兄弟十幾人過河來討要醫藥費。
曾懷古懷揣一柄解刃尖刀,也混在其中。
因為少年姓曾,在五服之內。
更重要的是他想親眼看看陳家村的團練。
兩邊很快就吵起來了。
“賠50斤米?不可能,就給2斤,愛要不要。”
“你們莫要欺人太甚,2斤?打發叫花子?”
“對,就是打發叫花子。”
雙方很快就升級了罵戰,語言風格逐漸浪漫化,專攻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