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的貿易順差逐步下降。
這個現象讓歐洲人興奮無比。
小小的南洋,歷史上一共出現過7家東印度公司。
他們分別屬于英、荷、丹、葡、法、瑞、奧(按照成立時間排序)~
一方面,
壓榨本地土著,將殖民地的各類資源運回本土。
另一方面,
將香料、金銀銷往廣州,購買茶絲瓷再運回本土牟利。
這是所有東印度公司的通用模式。
2條很清晰的貿易線。
東方帝國吃掉了他們很大一塊利潤,而且比例逐漸增大。
他們做夢都想改變這個現狀,然而幾百年過去了,貿易逆差越來越嚴重。
直到吳國這橫空出世!
在這種背景下,
歐洲商人對于大吳帝國的好感幾乎到達了頂峰。
……
除了物質,還有精神方面。
明清兩朝,
歐洲商人們陛下謙卑地磕頭下跪,喊著爸爸萬歲,打通關節才能購買茶葉絲綢瓷器。
而且,
明清帝國基本上只接受金、銀、香料三種支付方式。
貿易順差大的令人發指。
足足500年,
全世界的白銀持續流向東方。
白銀黑洞的說法不是白給的~
……
而現在,
新興的大吳帝國一改之前的貿易慣性,幾乎愿意吃下各國商船所攜帶的任何貨物。
無論金屬資源、珍貴香料、鉆石檀香,還是大米蔗糖、象牙皮毛、棉花麻料、馬匹動物、統統吃下。
興趣之廣,胃口之大,令所有東印度公司都為之癲狂。
尤其震驚的是,
吳國皇室居然對工業品和機械也感興趣。
……
巴達維亞總督在一份給本土友人的書信中感慨:
上個月,
我聽說了一樁奇聞。
一群沒有國籍的混血流浪水手在廣州港找到了新職位,薪水相當不錯~
如今,
本督治下的巴達維亞,
有無數失意者躍躍欲試想去廣州尋找機會。
神秘的吳帝國擁有世界上最強的購買力、最旺盛的胃口、最富饒的土地。
所有公司同仁一致認為——全球商業的黃金30年即將拉開帷幕。
這將惠及整個歐洲。
在這場龐大的歐亞商業大循環中,歐陸至少能增加50萬個富裕中產,以及1萬個真正的富人。
……
不過,
如果歐洲商人得知,吳廷對當前的貿易規模并不滿意的話,肯定會詫異的無法言語。
李郁見慣了后世那種規模動則以萬噸為單位的貿易,怎么會看得上18世紀的小小海運呢。
這個時代,最常見的海洋商船500噸左右。
100艘也不過5萬噸。
金山衛和廣州,今年一共接待了331艘海外商船。
雙向貨物總量,滿打滿算也不會超過50萬噸。
放在穿越前那個時代,還不夠一個四線城市塞牙縫。
就算加上吳國商人的海船,大約200多航次,年貿易總噸位也低于100萬噸。
不夠,遠遠不夠。
……
總之,
7家東印度公司,除了成立于1628、倒閉于1633的弗朗機東印度公司,其余6家都來黃浦江畔蓋起了商館。
再加上先機一步的伊比利亞商館。
(注:伊比利亞沒有成立東印度公司,相比正常貿易,他們更喜歡傳教和搶劫。)
最終還是湊齊了7家。
松江府在蘇州府隔壁,
這個距離正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