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清還是吳?
還是獨立造反?
如今,
吳軍在湖南攻城略地,所向披靡。
巡撫大人生死未卜,大家肯定要考慮后路。
部分沒有后顧之憂的地方官已經掛印離開了。
例如,祖籍廣東的乾州廳同知,就很干脆地遁了,回老家做做生意喝喝茶,不摻和這一攤渾水了。
“蠻煙瘴雨溪州路,溪畔桃李花如霧”~
乾州,就是吉首。
……
趙莊文每天連軸轉,做的勾當膽大包天。
他也沒忘了打聽外面的消息。
知道吳軍在忙著南下占據湘東、湘中,估計等吳軍占據了平原,就會調頭來取湘西了。
按照這段時候他對吳軍的了解。
吳軍擅舟師,重后勤,一定不會放棄利用沅江通道。
所以,
沅陵縣就是吳軍進攻的必經之路。
他捫心自問:
“守得住嗎?”
答案很清楚:守不住!
……
吳軍火力強、配合好、后勤足,給趙莊文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
逃亡路上,
他琢磨了很久,覺得從現實出發他應該進山游擊。
游擊戰歷史悠久,初次實踐是吳王闔閭接受了伍子胥建議,在大舉攻打楚國之前,游擊楚國邊境數年~
而這一概念的正式落地,是在漢高祖劉邦時期,新設游擊將軍。
游是走,擊是打。
從字面理解,就是游動攻擊。
……
趙莊文心想,
百萬牲口對十萬天兵,是帝國的決策者才能玩的戰術。
自己區區一知縣,沒有資格考慮這種宏大的戰略戰術。
最適合的就是游擊。
而游擊,離不開2點。
一,土壤。
二,合格的士兵。
土壤:包含地理、地形、民心、氣候。
合格的士兵:是指熟悉山區、未曾沾染綠營風氣的淳樸士兵。
……
逃亡路上,
他一直在琢磨著這些問題,最終想明白了。
先游擊戰,然后名動天下。
趙莊文恃才傲物,從骨子里厭惡鄙視清廷,尤其是文字獄。
不過,
他同樣也不喜歡吳國,因為吳國明顯是重商主義。
從內心講,他效力的理想國度是宋、明這類的。
至于說未來的歸屬,他也說不好。
總之,
先名動天下再考慮其他的吧。
……
在沅陵縣開倉放糧,就是為游擊戰打基礎!
散了老板的(清、吳)的財產,分給所有人。
趙大善人賢名遠播~
夯實了2點,民心和士兵。
半個湘西都知道了自己“急公好義“,名聲直追彭氏土司。
另外,
稍微放出風聲,就有一些仰慕自己的湘西漢子主動前來追隨自己。
……
“大人,短短7日,已有1500人來投奔您。”
“好,好,中午我會去軍營和大家一起吃飯。”
趙莊文很欣慰,賭對了。
因為湘西這個地方和其他地方不一樣,漢蠻雜居,山水險惡、文化糅雜、資源貧乏。
自古以來,
湘西人要博出路,只有從軍!
如果當不了兵,那就去做匪。
……
特殊的地理,
促生了湘西獨特的野性文化:
血與火、書與劍、義與情。
桀驁與溫順、奇崛與纏綿、樸實與浪漫、金戈鐵馬與杏花春雨。
湘西沒有皇帝,也沒有法律~
這里的男人喜歡以武力征服男人,這里的女人喜歡以魅力征服男人。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