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稅成本和用兵成本。
闡述開來就是:
催繳欠糧1石,需要成本1石5(官差薪俸、運輸損耗、人為火耗),相當不劃算。
一旦逼反了百姓,還要靡費軍費。
與其石頭榨油,不如經營好上述7省。
同時將眼光投向海外,殖民南洋、傾銷歐陸。
……
李郁在東山文官學校授課時,曾強調:
帝國的根本,只有2件事。
一,穩定有效的官僚制度。
二,能夠順利合理地從民間活動中獲得財稅收入。
這兩件事不出問題,帝國就可以千秋萬代。
砸了一件事,但是另外一件事保住了,帝國也能維持慣性,繼續前進。
……
畢業生在臨行前皆被告知,陛下崇尚“無為而治”,大家到了地方上,與其挖地三尺不如無為而治。
錢糧拖欠無需苛責。
白紙黑字,詳細造冊記錄即可。
債主不可主動放棄債主的身份,才能確保百姓們記得恩情。
但是,
對待治下不服王化者,絕不可手軟。
事態緊急時各地方官可自行組織武力進場,事后報備即可,偶有出格,一概不問。
此外,
明確要求了各州縣巡警數目。
省城不得超過500,府城不得超過200,縣城不得超過100。必須保證一半巡警在當地招募。
要求身家清白,家族人丁興旺。
20歲以下,體格健壯,識字會寫字。
……
另外一半巡警,盡量招募廣東客家人。
粵北地少人多,環境惡劣。即使開了礦禁,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加之客家和廣府的百年積怨,客家人很難在珠三角做工、經商。
李郁權衡利弊,決定大舉吸納客家青年入巡警,入軍隊。短短一年之內吸納了粵北青年15000人。
15000個家庭,家里少了一張吃飯的嘴,同時多了一份匯款收入。
一正一反,立馬脫困。
不敢說富裕,至少吃飯穿衣無憂。
在李郁籌劃的帝國藍圖中,珠三角地區很重要,地位絲毫不亞于江南。
定位是:
工業集聚+海貿樞紐+海軍基地。
為此,
一定要解決粵北客家人的生計,給廣東排除隱患。
帝王的心思很深沉,但并不復雜。
帝王沒有愛,也沒有恨,眼睛里只有滿盤的棋子和得失。
……
騰沖。
一個充滿動感的地名。
阿桂率領的遠征軍主力浩浩蕩蕩開至此地。
隊伍從16萬人竟然擴大到了22萬人,多出來的6萬人是貧苦百姓,扶老攜幼自愿跟著走的。
乞活!
趙莊文在武昌見識過土地對于農夫的意義。
所以,
他故伎重演,說服阿桂沿途宣傳:
凡是跟隨遠征軍南下者都可分地,戰兵可得100畝,男丁可得50畝。
簡單粗暴,鉤咸餌直。
一個簡單的口號就卷走了無數百姓。
……
帳內,
阿桂突然低聲道:
“趙先生,本王有一事不解。”
“王爺,我也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