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從海關落地港憑證件出入,否則會被判1年苦役。
考慮到移民們的紙質證件有丟失損壞風險,額外發放一張可掛脖子的小鐵牌。鐵牌刻有一串數字,海關可以根據數字查檔追溯到身份。
吳廷內部反對的聲音很大。
一是認為沒必要如此精細,二是認為,允許移民來去自由會有很多麻煩。
但陛下一概不聽,堅決推行。
南洋移民來去自由,東北移民此生不得入關。
如此迥異,是因為情況不同。
山海關嚴格封鎖,主要是擔心一代移民吃飽了又跑回老家。
兩廣福建來去自由,是因為這幫人既有出海傳統又有宗族羈絆,大概率是兩邊跑。他們經商、耕種、開礦、打工,掙錢了,必定會給老家匯款。
有百利而無一害。
……
清廷閉關鎖國,是擔心移民把外面的風氣帶進來。
吳廷卻無這個擔憂。
因為,陛下是引領風氣的人。移民們只會把風氣輸入到南洋諸國。
海船離岸,海關的人揮舞胳膊:
“老鄉們,一路順風。常回家看看。”
“發財發財~”
數百人擠在船舷,在岸上揮手的人群里尋找家人的身影。
類似的現象,在廣州、漳州、福州、潮州、欽州,每個月都有。
福建人向海而生。
這是宿命。
……
短短1年,海關共計發放證件50萬份~
代表著50萬個移民去了南洋,為他們的家庭去掙希望。
同時,
印刷移民證和澆筑鐵牌讓十幾家相關小工廠開足馬力,忙的昏天暗地。
李郁不露聲色的定下了一個規則。
大單歸大廠,小單歸小作坊。
各衙署必須將瑣碎且金額不大的單子,丟給各地的小作坊,并引為成例,這叫“雨露均沾”。
在小作坊采購,先款后貨。
在大廠采購,先貨后款。
順便,
在四海金融之下設紙鈔印刷廠,正式推出紙鈔——“吳元”,面值分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500元、1000元。
……
紙鈔對于帝國經濟的意義之巨大,不言而喻。
發行紙鈔,基礎是金子一般的信任。
所以,從一推出就必須打響口碑,但凡民間對紙鈔產生一丁點的“信任瑕疵”,就完了。
所以,
李郁很謹慎的在大型工礦、一代爵位頭銜的巨商處先試點。
巨商群體和國有廠工人群體,是帝國的擁護者和受益者。
待他們用習慣了紙鈔,再逐步推向民間,困難會少很多。
不要勸,做就行了。
老百姓不是傻子,當他們發現紙鈔可以交納田稅、購買煤球、磚瓦、鹽巴、布匹,使用場景越來越廣闊時,他們自然而然就接受了。
推行紙鈔,需穩扎穩打,絕不能用訓令推行。
……
水利署署長黃文運回來了,人瘦了許多。
整體無礙,局部發生了潰堤。洪水淹了江蘇里下河地區的2個縣,徐州的1個縣,安徽泗州的2個縣。
治河,提上了日程。
吳皇宮東側的金雞湖畔,高官云集,圍觀者眾。
“陛下駕到。”
“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郁言簡意賅:
“黃河一定要治,一千年也要治,而且要一勞永逸從根子上解決問題。”
“諸位大才,開始演示吧。”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