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早茶的眾紡織廠主一愣。
“煤油燈,和提高產能有關系嗎?”
提出建議的人解釋道:
“有個尼德蘭人推銷他的發明,我看了,煤油燈真挺亮的,而煙不大,也便宜。夜里多點幾盞,車間可以正常做事。”
眾人瞬間明白過來了。
“老姚,你的意思是在工廠里用煤油燈提供照明,夜里人休機器不休。”
“對!”
“妙,妙啊。”
眾人沸騰。
產能翻倍有希望了!
之前都是在大晴天生產,遇到陰雨天都得停工~
……
3日后,
這幫人用250枚銀幣買下了那名尼德蘭人手里的石油分餾煤油技術,并雇傭他為公司職員。
搞了一艘船去爪哇島開設工廠。
在這個尼德蘭人發現的某處村子里,開采淺層輕質石油,加以煉制加工。
提煉過程不難,主要就是分餾。
用特殊的容器,加熱后分層處理。
爪哇島有豐富的淺層輕質石油,相對其他石油,輕質石油的流動性較好,方便加工處理。
這位尼德蘭發明家也是在偶然間發現當地的土著們挖掘出類似醬油的輕質石油,稍加處理后當做燃料。
他反復研究了幾次后,分餾出了更適合照明的“煤油”,雜質少了、純度高了,顏色更淡。
但還沒來的及把發明轉化為金幣,爪哇島就三易其主。
……
由廣州紡織商會出資成立的南洋煤油燈公司,推出了相當于15根蠟燭亮度的煤油燈,一面世就大受歡迎。
當然,煤油燈依舊有很多缺點。
比如:光線散射。
這難不倒聰明的匠人們,很快就弄出了鏡面燈罩,將光線聚集。
珠三角的眾多工廠,率先開啟了兩班倒。
即使在太陽下山后,車間也是轟鳴不止。
產量,肉眼可見的提高。
商會欣喜若狂,終于可以猛占市場了。
不過,壞消息隨之而來。
江南的同行,紡織工廠里也普及了煤油燈。
兩邊打起了官司!
……
這是一個商業間諜橫行的時代,許多工廠主向對手的工廠里派遣眼線。
眼線們領取雙份工資,一邊打工一邊偷盜技術機密。
工廠主們防不勝防,糾紛不斷。
圍繞煤油燈的糾紛,只是一次總爆發。
于是,在工業部的協調下,各行業商會代表在杭州召開了一次重要的會議——同業技術共享會議。
既然防不住,干脆就不防了。
都是生意人,以和為貴,妥協求進步。
以后,誰家有了技術突破也別藏著掖著,直接上報商會,商會再報給工業部。
記錄在案,收費分享。
這樣一來,發明者至少能回籠一些資金。
如果哪個工廠沒有付費就偷偷“發現”了別人的技術。那對不住,一經發現,重罰加坐牢。
……
工業部在此基礎上擬定了《同業技術轉讓法》,1600多名工廠主在上面簽字。
從此,
科教文衛大臣下多了一個機構——發明專利登記室。
歐洲的嚴厲專利法則不適用于吳國,我大吳自有國情,不搞專利保護年限,不搞按件收費。
而是一次性買斷。
誰想用別人申報的技術,一次性付款后即可解鎖全部圖紙說明,并且是無限期使用。
根據發明的重要程度,每項技術需支付100兩到10000兩買斷費用不等。
所支付款項,九成歸發明者所有。
一成截留,算作發明專利登記室的辦公經費。
每2個月,該機構制作一期《最新專利目錄》,通過郵政署寄給各個商會。
《目錄》里,粗略介紹最新收錄的發明項目,若有感興趣之人可通過郵政署付費購買全部圖紙。
文明!
特別文明!
……
借助這次東風,吳廷干脆昭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