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無罪!
發明有功!
大眾發明,人人發現。
發明家的身份不限,年齡不限,男女不限,國籍不限。
帝國鼓勵一切領域的一切發明,并對杰出發明家給予金錢獎勵乃至爵位賞賜。
李郁特意下旨:
“賞賜煤油燈的尼德蘭籍發明者金幣30枚,封光明騎士。賞賜廣州紡織商會御酒1箱。”
此外,
以皇室名義向南洋煤油燈公司訂購5000斤煤油。
……
此外,
關于《同業技術轉讓法》,還有兩項隱藏條款。
條款一:
有償轉讓的規定只適用于工廠,不適用于個人以及僅限直系家庭成員組成的小型作坊。
換句話說,
個人和家庭作坊可以堂而皇之的免費用新技術。
技術和食品一樣,是有保質期的。
技術擴散是必然的,就像是水從高處往低處流淌,擋得住一時,擋不住一世。
條款二:
對于機構(商會、工廠、學校)提交的發明,無需收取工本費。
對于個人提交的發明,需收取工本費2枚銀幣。
原因也很簡單。
機構提交的發明一般都有實際作用。個人就不好說,手工耿一類的人肯定存在。
……
李郁在竭盡可能地給小型作坊創造寬松的生長環境,0準入門檻,0稅賦,0技術費,是自己所能給予的全部支持。
小型作坊府發展很重要,關系到藏富于民,關系到帝國的未來。
但解決不了當下。
當下,帝國的親兒子只能是資本雄厚的大型工廠。其他的全是野種。
原因很簡單。
從征稅角度的考慮。
18世紀的征稅,是個很大的難題。
從相對較少的源頭,集中收稅,是最好的方式。
……
李郁作為一個錙銖必較的江南人,凡事都會算成本。征糧1石,內耗7斗的事,他是不會干的。
內耗,是帝國的頑疾。
坦率的講:
歷朝歷代抨擊的江南士紳少交賦稅的現象,不是胡扯,而是事實。
拋開熱血,冷靜的剖析,可以推出一些有意思的結論。
江南士紳集團覺得他們很冤,大致有5個原因。
第一,不是不交,交了。而且比直隸官紳交的多。
第二,交太多,會被人宰掉。
第三,西北打仗,關我江南吊事?
第四,即使我交再多,餉銀也到不了遼東將士手里。漂沒太狠~
第五,我又不是皇上,天下又不是我家的。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無辜的”這個說法,是正確的。
在危機來臨時,
所有的人確實都有自己的理由、考慮、立場,爭吵不休,最終只能一起墜崖。
恩恩怨怨,一筆勾銷。
……
李郁很清醒:
人性是自私的,沒人愿意主動把自己兜里的銀子掏出來~
正義熱血之士?有,但不多。
所以,
自己身為皇帝,從一開始就要想清楚如何解決“囚徒困境”的問題。
李郁的辦法也很簡單:
胡蘿卜管夠,大棒也管夠。
妥協可以有,分潤也可以有。
總之,
他是連消帶打,軟硬兼施,搞定了向貴胄群體征稅的千古難題。帝國的工商稅、海關稅,肉眼可見的蹭蹭上漲。
同樣收上來100兩。
工商稅和海關稅,比田稅的征收成本低了何止9成?
在一次御前會議上,